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饮茶方式不断变革,不同材质、不同器形、不同外观的茶具也应运而生。
不同的饮茶习俗与当时的工艺水平,决定了每一个时代最流行的茶具。
唐·碗
同样是“盏造型”的茶碗,因为唐盛行的是煮茶,将团茶碾成末后直接放在茶锅里煮,煮后直接舀进茶碗中即可,而宋时流行的点茶是直接在杯盏中进行,故盏口唐的浅宋的深。
宋·盏
时尚与流行密不可分,可以说兔毫盏的出现是当时流行的斗茶应运而出的产物。宋时斗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衡量“斗茶”的胜负。
一:汤色,要求色泽鲜白,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蔡襄《茶录》);
二: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汤花泛起后,一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依据水痕出现的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斗茶先斗色,由于斗茶喜用白茶,而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那黑白颜色对比就分明,故黑瓷盏最为要用。
而兔毫盏,因纹如兔毫,美观;其坯微厚,保温持久汤花不易散,实用。正如宋徽宗曾说:“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故兔毫盏在当时颇负盛名。
器形和功用的两大分类:
1.点茶类:
盏上部有一个束口,让注水回流。如供御型建盏,香炉型建盏,各型大小束口盏。
2.品茶类:
没有束口,分为敞口、敛口两种。我们平常见到的钟型盏,斗笠盏,敛口盏等就属于品茶类器形。即使是现在,建盏依旧是老茶客喜爱的器具。它的美,或许还在于它的深邃,一眼看不穿。这种美是审美比较高的境界,不像明清青花,一目了然。
明·壶
到了明代,茶器再一次随着时代的风气而发生巨大改变,茶壶的出现,是中国茶文化的一大进步。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改散,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从冲泡叶茶的瀹饮法(当时依旧存在煮、点的饮法,只是不再是主流方式)。
散茶的为主流的饮用方式,对明代在饮茶器具上的突出创新就是茶壶的使用,特别是对紫砂壶的评价极高。
明代的茶壶是专用泡茶的,这只有在散茶形成主要饮用方式下才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而紫砂的种种优势,使得紫砂壶在明代的茶器中大放异彩。
清·盖碗
自明代之后,茶器便已基本定型,清代时,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洋铜茶吊、红铜荡锡等新式茶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时盛行的盖碗的确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标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多为陶瓷制品,釉色也更加多样鲜明,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将字画融入于茶器之中。
纵观中国茶具的演变历史,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兼收并蓄,也是实用与观赏的相辅相成,还能窥见古人的生活情趣与审美风格。
现代人的饮茶方式基本沿袭明清,茶具选择上则并不单一,材料上也较古时更为丰富,瓷器、金属器外还有玻璃器等,茶具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