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杯",顾名思义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用盖碗品茶时,杯盖、杯身、杯托三者不应分开使用,否则既不礼貌也不美观。
唐代出现
相传,盖碗是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发明的。
建中年间,时任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的崔宁有一女儿,她在陪父亲饮茶的过程中发现,因茶汤温度较高,直接端茶盏非常烫手,于是巧用茶桌上的碟子来承托茶盏。
为解决喝茶时杯易倾倒的问题,她又让匠人制作漆环代替蜡环套住茶杯,使杯子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托。
唐人《资暇录》卷下《茶托子》条记载了这件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人人为便,用于世。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宋代改良
宋代以后,盏托和茶盏的组合形式就出现了。在眉山市出土了一件茶器,是一只黑釉茶碗,虽然没有盖子,但盏和底托是连在一起的,这应该就是盖碗的前身。
虽然现在的盖碗是盖加碗加托的形式,但是根据这件文物来看,宋人喝茶盏和托曾是相连的,后来经过演变,盏、托才逐渐分离。延续宋代的审美标准,此件茶器底托口沿的装饰简约,并无太多繁琐的装饰,整体简洁大方。
宋代晚期造型更为丰富,盏托多为空心造型,形态普遍较矮,口沿多为莲花的形状,碗的容量很大,既可单独作为茶盏使用,也可与盏托一起搭配使用。
明清流行
明代之后,出现了在茶盏和盏托之上增加盖子的现象。
当时泡茶以散茶直接冲泡,器具是轻巧、秀气的青瓷、白瓷等。人们在茶盏加底托的形制上增加了盖子,起到了既保温,又防止尘埃侵入的作用。
散茶冲泡的方式,极大地推动了盖碗的传播,饮茶方式的改变,也促进了盖碗工艺的不断完善。
清代《十二美人图》中,一只霁蓝色的盖碗,器型整体精巧细腻,搭配底托放置在一个矮凳,不仅烘托了一旁美人的气质,也体现出当时官窑在瓷器制作和审美上的极高水准。
如今,盖碗已成为现代茶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也是忙碌生活里的一份闲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