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友会 > 茶友论茶 >
大部分普洱茶为什么不能越陈越香?
越陈越香,是指普洱茶随储存年份增加,经岁月沉淀,内质外观发生变化,苦涩渐消、滋味渐醇、陈香渐起,最终形成汤滑水润、厚实绵长、香溶于水、清润身心的迷人品质,是普洱茶核心价值的呈现,也是普洱茶与其他茶类的根本区别。
 
但既然说普洱茶越陈越香,为什么市场上要找好喝的新茶容易,要找干净优质的老茶很难?
 
大部分有年份的老茶,入口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异杂味,让人喝到嘴里很不舒服。很多茶放了十年二十年,仍然苦涩刺激,甚至叮喉麻舌。这些问题,基本都是因为加工的失误和仓储的失败导致的。问题小一些、原料好一些的,泡到中后段,杂味变淡,苦涩减弱,才呈现出一些让人愉悦的香气和滋味,但连干净都做不到的茶,何谈越陈越香?
 
在《普洱茶怎样才能越陈越香》一文中我写过:真正能越陈越香的普洱茶,是优质的原料、正确的工艺、稳定的储存三者平衡的综合呈现,缺一不可。
 
     下面我们就来逐一分析,大部分的普洱茶为什么不能越陈越香。
 
一、好的原料易得
 
原料,特别是优质的原料,主要掌握在茶农手中,茶农的目的是将原料售出变现,而不是自己饮用,所以,只要你肯多花钱、同时具备鉴别品质的能力;或者有耐心、能吃苦、肯上山蹲守茶农采茶,收到好的原料不是太难的事儿。
 
当然,收原料的水也很深,如果鉴茶能力不足,又吃不了茶山蹲守的苦,那还是别来茶山花那个冤枉钱了,找个靠谱的商家从了吧。每年茶季入山收茶者众,下山时有人欢喜有人悲,就不细说了。
 
二、好的加工难寻
 
工艺分两块:一曰初制,一曰精制。
 
初制,就是把树上的茶叶摘下来,再通过摊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加工成毛茶,获得普洱茶的原料。
 
初制,大部分由茶农完成,但茶农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缺乏统一的制茶标准和品控意识,一切随性而为,同样的鲜叶做出来的茶,品质千差万别。
 
如果你去过茶山,看过茶农炒茶,就会发现,家家户户,从下锅温度、炒茶手法、火温控制、出锅时机,各不相同。就算是同一家人,父亲和儿子、丈夫和妻子,炒出的茶都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人,上午炒的和下午炒的也不相同,充分体现了啥叫百花齐放,收一堆这样的大杂烩,工艺是不太谈得上的,品质也没有保障。
 
当然,现在很多茶区的茶农也开始使用机械制茶,相对而言,机械制茶的稳定性和品质的统一性要比茶农手制更高一些,但各有利弊,之后我会专文再写。
 
2007年我上山做茶,带着工人建初制所收鲜叶,按自主工艺加工,当时各大茶山还没什么茶企做初制的,厂家商家都靠收茶农加工好的原料做产品,紧压一下、加个包装就能卖钱。
 
那一年,是普洱茶疯狂的巅峰,收茶靠抢,不讲工艺只讲原料(幸好我只收鲜叶,没啥竞争),老百姓对加工也不注重,反正做成啥样都有人收,都能卖一样的价钱,往往茶农的茶在簸箕里还没晒干就被人要了,所以加工上问题很多,不够苦不够涩、没点焦味糊味烟薰味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普洱茶。
 
当年我做的新茶,就是因为气味纯净、滋味调和、不苦不涩,被很多人质疑是绿茶,断定没有陈化价值,到了现在,13年过去了,品质无庸置疑,充分证明了,优秀的孩子打小就优秀
 
当时很多茶农家没有专门炒茶的锅,家里唯一的大锅是用来煮猪食的,到了炒茶的时候,把锅一洗,就开始炒茶了。而且当时茶农家都没晒棚,是露天晒茶,茶山的鸡都放养、能飞很高,一晒茶,鸡就上去了,所以早期的普洱茶里鸡毛很常见,美其名曰原生态,品质真是一言难尽。
 
2008年,有韩国人看到收鲜叶的好处,跟着上山做初制,之后逐年有人加入,到了近些年,大部分企业都认识到了初制的重要性,纷纷上山收鲜叶做加工,大大小小的初制所已经在茶山遍地开花了,制茶条件较以前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虽然是收鲜叶加工,但大部分企业和个人缺乏人力和技术,基本上仍是找当地茶农完成加工,只是硬件改良了,加上有人监督,卫生方面要好的多,异杂味也明显少了,品质有所提升。
 
但仅就工艺而言,整个行业仍有待提高。缺乏自主工艺,是大部分生产企业的硬伤,因为普洱茶的工艺难点在于求远不求近,工艺围绕它若干年后的变化进行,而不是求当下的色、香、味、形之好。不能洞悉新茶与陈茶的对应关系,改良工艺就无从下手,而能观新知陈者,万中无一。
 
家传技艺?祖传秘方?不存在的!对中国当代史有点了解的人都该知道,建国后取消民间经营,归并国有,至文革后才逐步恢复,在此期间,传承已经中断,有些个故事听听就好,别当真,当真是要给学费的。
 
精制,主要由大大小小的茶厂完成,内容包括对毛茶进行筛(选)分(级)拣(黄片)剔(杂物),拼配匀堆,然后称量蒸压,烘干包装,就成为了成品。
 
由于国家对精制有相对规范和统一的工艺流程和监管要求,各大小厂总体来说加工技术差距不大,差别主要集中在管理水平、生产规模和硬件设施,只要找规范一点的茶厂,细节上虽不能尽如人意,但总体问题不大。
 
当然,并不是说精制不重要,精制上同样也有很多细节会影响到茶后期的转化,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大部分茶厂在压制成品时,先由称茶工人称茶,称好后把茶倒入蒸筒,放到持续的蒸汽上把茶蒸软,然后揉袋工人再把蒸好的散茶倒入布袋揉制,通过揉袋使散茶均匀分布,然后结好袋尾,加压成形。
 
如果你去很多茶厂参观过,就会发现,在这个过程里,蒸茶环节往往是缺乏控制的,一般而言,是揉茶师傅揉好上一个袋,伸手取下蒸筒,倒茶入袋,进行揉制。一片茶蒸长蒸短,通常取决于揉袋工人揉上一个饼的速度,而不是蒸固定的时间,这样就导致:工人速度快了,蒸的短,茶蒸不透,压制后饼形松散,容易脱面;速度慢了,蒸太久,有损茶质,且茶吸水过多,压制后容易起层。而且大部分厂家将茶压好后是统一入烘(房),统一出烘,如果蒸茶时间不一致,就会导致茶饼含水量不同,出烘后干湿不一,过干影响陈化,过湿烧心发霉。
 
这类会影响后期陈化品质的小细节比比皆是,但往往被人忽略,而若干年后导致你的茶出现某个无法挽回缺陷的,或者就是精制时被忽略的某个细节。
 
三、好的仓储难求
 
储存,是给茶提供一个稳定的储存环境,让茶在恰当的环境下安全可控的进行醇化。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只要把茶存在干燥、通风、阴凉、无异味的环境下,让茶不受潮发霉就行了,实则不然。
 
茶叶储存中的品质变化,实质是茶叶化学成分的变化。水分是化学反应的溶剂,水分含量越高,物质的变化就越显著,所以茶的转化速度跟湿度有关,湿度越高,转化越快,湿度越低,转化越慢。
 
茶不受潮发霉,仅仅是存茶最基础的要求,如何让茶快速高质的醇化,才是我们要做的。
 
因此,我们就要让茶在不受潮的前提下尽量保持相对较高的湿度,找一个两者平衡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是储存中安全的上限,越接近临界点,茶的转化速度越快,醇化品质越好,但同时危险性越高,单位时间内,温湿度持续超过临界点,茶就会受潮发霉,不堪饮用。
 
湿度不够,虽然茶不会发霉,似乎较为安全,但其实茶存放过干后,不仅陈化速度减慢,同时茶逐渐变得粗杂干涩、汤薄水利,干到一定程度,则失去品饮价值,所以,湿度也有安全的下限。
 
在《普洱茶怎样才能越陈越香》一文中,我写过存茶过干对茶的品质带来的损害与过湿是等同的,但关于这一点,大部分人是没有认知的。
 
很多人认为,存茶完全不进行人为干预,才符合自然之道,茶存出来才好,这也是偏颇的。任何地方都有季节交替、阴晴变化和昼夜温差,就算再理想的环境,或许全年大部分时间温湿度适中,可以不加干预,但一年里总有一些极端气候的出现,当温湿度超出安全范围时,茶就处于危险之下,如果不及时干预,短短72时,整库茶可能就毁了。
 
特别是昼夜温差大,温湿度波动频繁的环境,对茶而言绝非善地。因为每一次外部温湿度的剧烈变化,都会导致茶体水份同步变化,引发其内质产生一系列不可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大多是有损品质且不可逆的。
 
存茶,我们不应过度干预,但要创造恰当的环境,对其精心照顾、合理管控,当它遇到危险时,我们要及时帮它渡过难关,不能任其自生自灭,存茶是一门可控的技术,不是靠运气的抽奖。
 
归根结底,市场上缺少能真正体现越陈越香价值的茶,主要是因为形成越陈越香三要素的原料-工艺-储存,分别由不同的群体完成,导致一个完整的体系被人为割裂,品控出现了断层。
 
茶农掌握原料,同时茶农也承担初加工的主要任务,但对茶农来说,茶是经济作物,是养家糊口的生活来源,他们考虑的是如何让茶变现,对茶农而言,市场需要什么茶就做什么茶,客户要求怎样加工就怎样加工,越陈越香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
 
茶厂负责工艺,控制原料挑选、加工制作,并对产品质量负责,按理来说,越陈越香理应由茶厂来实现,但大部分茶厂为了快速回笼资金、赚取利润,急于加工销售新茶,并不主动陈化老茶,从企业生存的角度来说,这无可厚非,但也导致越陈越香不再是必须的考量,当厂家不承担陈化的风险和责任时,风险就留给了藏家和消费者。
 
真正为越陈越香买单的,是藏家(其中大部分是茶商)和消费者。但他们即掌控不了原料,也控制不了工艺,他们只能在自已能接触到的有限范围内,尽量挑选符合自己认知的茶来储存,但挑茶和存茶都是对专业能力要求极高的事儿,这种专业能力不是书本上学来的,也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基于对茶方方面面的深入理解,对初精制加工的长期实践,在充分了解茶品初精制情况的前提下,以稳定的仓储为基础,对大量对照样长期观察、反复对比,通过事实的积累,用时间去验证,最终沉淀出来的,这不是普通藏家与消费者能达到的。同时存茶极其依赖地理环境和硬件设施,普通的储存条件也难以达到要求。
 
而且存茶最大的难点在于时间跨度太长,短时间内把茶存好不出问题,大部分人都能做到,但时间一旦拉长:一年-两年-五年-十年-二十年。。。。。。要在漫长的时间跨度内一直保持储存环境的稳定,这不是普通人或一般的企业能做到的,一旦出错,短短二三天,就可让数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这不仅需要细心、耐心、恒心,还需要充分的环境优势和硬件条件配合,专业性更是不可或缺,难之极矣。
 
茶农不需要为越陈越香买单,茶厂不需要为越陈越香买单,消费者为越陈越香买单但缺乏掌控力与专业能力,这就是市场上大部分普洱茶不能越陈越香的真正原因。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的生产企业站出来,为普洱茶的越陈越香负责,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也是普洱茶区别于六大茶类的核心竞争力,对普洱茶来说,新茶只是半成品,越陈越香的老茶才是它真正价值的体现,希望能有更多的生产企业承担起普洱茶陈化的风险和责任,用真正干净优质的陈茶来征服消费者,证明普洱茶的价值,而不是把普洱茶打造成股票和古董,靠投机和炒作来维持虚假的高价与繁荣。
 
再次强调:不能越陈越香的普洱茶都是耍流氓。
作者:杨耀辉
日期:2024-04-28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