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友会 > 茶友论茶 >
熟茶就是喝不明白?掏心窝的几点心得告诉你
还是有茶友询问熟茶的问题,基本重点就是不知道熟茶喝什么,因为喝不明白不喜欢,所以基本不喝熟茶。
 
其实我写过不少关于熟茶的文字,自认为已经比较多全面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以前的文章。今天就暂时把那些概念啊维度什么的放一放,用大白话讲讲我认为熟茶好喝在什么地方,我喜欢的熟茶有什么特点,还是那句话,我的看法和偏好,不一定是对的,也不一定适合你,但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困惑,不妨一试。
 
——关于熟茶的香气——
 
熟茶喝什么的问题,还是离不开“香甘醇厚滑”几个方面,但是要掌握很不容易,比如熟茶的香,在一些人看来都是差不多,细微差别也有,不过有没有意义先不说,就那种类似焦糖的香气,很多人说不喜欢,和生茶的香气丰富度变化性差远了。关于香气,我曾经说过按照时间轴,有一个变化规律,从焦糖香、枣香、荷香、糯香、陈香、木香、药香等。目前市场上大多数15年以内的熟茶,香气主要是前四种的一种或数种,我个人认为这些香气香则香矣,未尽善尔,从人的大脑对香气的偏好来说,比较容易审美疲劳,刚开始接触时喜欢,没过多久就无感了。
 
现在一些号称采用古树小堆发酵的茶品,特别是易武产区的古树熟茶,香气会更有辨识度一些,会在糖香的基础上带一些豆香、可可之类的香气,也有玩味之处,但我个人不喜欢,价格偏贵之外,就和古树生茶一样,可以试试少量入点跟进观察,大概率在后期都会走向陈香、木香等中老期熟茶的香型。
 
我喜欢的熟茶,香气是干净而浓郁的陈香木质香,再老点带有点类似药香的类型,一万年这些熟茶经过岁月的陈化,足够醇厚,没有燥感,喝完了不会口腔喉咙发干。更重要的是,熟茶里面那种发酵或渥堆的味道能够散失干净,这是现在很多人不喜欢熟茶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多数人不了解熟茶的发酵工艺,因为发酵控制的问题,前期熟茶会出现腐烂、发酸的气味和口感,是最容易劝退茶客的。
 
是不是出现参香的熟茶都是湿仓或者仓储不好?这一点我有七成是认可的,但是参香的主观感知差异大,老熟茶的参香和受潮后出来类似参香的香气是有很大不同的,要鉴别这一点,需要找30年以上干仓存放的熟茶才能了解。
 
——熟茶的甘、醇、厚、滑——
 
熟茶的甘包括几个很重要的点,首先是茶汤的甜度,这是最容易感知的部分,也深刻影响一款熟茶后期的转化,然后是回甘,这其实不是熟茶追求的方向,但好的熟茶会有留存持久(可能不算强烈)的回甘,在发酵程度较轻或者早期(70年代之前)轻发酵的茶中容易见到,这里不多说。我认为品鉴熟茶,除了对香气敏感外,一个训练的重点就是对甜度的感知,两款熟茶,分开喝、对比喝、多次喝,新熟茶和老熟茶对着喝,训练到茶汤一入口就能判断它的甜度,一般来说老熟茶的甜度因为醇厚度和香气的原因,会比较容易识别,甜度是熟茶愉悦感的重要指标,但是熟茶其他方面会严重干扰对甜度的感知,所以需要多试多练。
 
醇厚滑放在一起是有道理的,因为年久醇化的熟茶,茶汤内质更丰富,油润感更强,加上丰厚的内质,会有茶汤成团的感受,在口腔中就有滑的感知。抛开年份不说,现在微生物发酵的熟茶,也有一定的醇度。传统工艺年份如果不够的话如何判断醇度,这方面一个简便(也许不科学)的方法,就是判断茶有没有不喜欢的香气滋味,比如发酵味道,杂味等,这些是茶汤不够醇和干净的体现,熟茶醇化的过程,就是去杂留纯(香和甜)的过程,醇化本质上就是芳香类和营养物质的化学反应(如醇解酯化),为什么老熟茶给人一种水很轻到入口即化的感觉,就是这个原因。
 
熟茶的厚度是一个更难掌握的点,新熟茶在香气甜度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厚度是区分品质的一个关键点,比如两福有几款熟茶(B堆/茶王熟/金熹古树熟),茶汤喝到嘴里,是有明显的密度感,与浓度不同,熟茶的厚度我认为是氨基酸和糖苷类物质丰富产生的致密性与张力所致,浓度让上述物质和杂质同比变多,反而会破坏厚度的感知。
 
——几个熟茶例子——
 
最近两个月,我试了大益03-06年的几款明星熟茶,包括06年两款白菜熟,05年的原生态乔木熟、金针白莲、勐海之星、8592、7592等,然后03年的绿色生态熟、04特制珍藏熟大饼。大体上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主要有06白菜熟大饼、05原生态熟和04特制珍藏熟。我喜欢比较干净的木质香,要有相当的甜度与滑润度,上面三款都能满足要求,尤其是最后那款大饼,可能是用料和老料的原因,愉悦感要好于前面两款。
 
最后说一下熟茶的选品,对于选品经验不丰富的朋友,我建议专注大益一条线就够了,尤其是改制前的中老期熟茶。以后对熟茶的品鉴感知建立起来后,再找其他小厂或古树熟茶。
 
作者:渔夫
日期:2024-05-23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