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友会 > 茶友论茶 >
为什么易武茶在市场上认可度很高?
在这里
 
耸入云端横断山脉迤逦南下,在滇西南逐渐散开,版纳境内便形成众多山丘、沟谷,如同母亲脸上的褶皱。这些海拔一两千米而又纵横曲折的山体,大部分仍处于原始和半原始状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雾缭绕,动植物资源丰富。
 
森林里的易武茶园
 
首先,易武的海拔并不高,基本在1400米—1700米之间,很少有超过2000米的茶园,它的古茶树基本上分布在1400米左右地带。其次,易武的生态环境和其他产区有很大的差异性,主要是森林覆盖度比较高,无论是弯弓、茶王树、薄荷糖、白茶园、刮风寨,还是麻黑、高山等村寨的茶园都是在森林里面,即我们说的森林茶。
 
此外,易武茶的种植方式非常独特,基本上都是单枞,它是满天星的种植方式,每一棵茶树跟一棵茶树距离很宽,哪里有缝哪里栽,即枞栽的种植模式。还有,就是易武的独特品种,目前留下来的传世号级茶,基本上都是易武绿芽茶这个地方品种。
 
香扬水柔 易武绿芽茶
 
易武绿芽茶的独特性在哪里呢?
 
第一是植物学性状,它的茶树基本上是以小乔木为主,而且它的分支密度比较大。
 
第二是它的叶形非常奇特,呈长椭圆形,它的叶尖是一个极尖,有个长长的尾巴。它的锯齿都是浅锯齿的,而勐海大叶种茶、冰岛和昔归的锯齿都很深。易武绿芽茶的叶背茸毛多,叶子的持嫩度比较好,它长到一芽四叶,依然很嫩很柔软,所以易武茶制作出来的茶品,外形看上去粗梗比较多,但是它很柔软,也很肥壮。
 
易武茶
 
易武绿芽茶品种的水浸出物含量在48%-50%左右,一般而言,超过46%就很高了。但它的茶多酚含量仅在22%—24%之间,而一般云南大叶种茶多酚含量在30%左右。易武绿芽茶的茶多酚含量相对于常规的大叶种茶要偏低一些,所以茶汤香扬水柔,苦涩度比较低,香气特别高。
 
 易武绿芽茶的 
 
氨基酸含量也很高
 
基本在4.5%左右,这在云南大叶种里面是非常高的。易武绿芽茶的咖啡碱也很高,一般的茶咖啡碱基本在3%左右,易武绿芽茶达到了4.1%—4.2%,所以易武茶既香扬水柔,又有苦底,还有回甘生津,且茶气很足,口感非常愉悦。
 
山野之韵
 
还原最原始的味觉体验
 
易武绿芽茶的茶多酚
 
含量不算很高
 
但儿茶素总量在古茶树中却是高的
 
儿茶素总量越高,越容易提升转化速度。易武新茶滋味很清,喝起来很香,汤水是柔甜的,5年10年以后,茶汤浓厚度会增加,稠厚度也增加。号级茶就是易武茶转化以后品质更高的例证。可以说,易武绿芽茶是耐久存放的优质品种。
 
在易武茶“七村八寨”的划分上,通常说的易武正山,讲的是整个易武镇产区。围绕七村八寨来划分,是易武茶在不同小地块呈现的特色,我认为这个特色越多,说明茶的魅力越丰富,这是好事情,也是易武茶的一大特色。正因为易武茶的多样性和差异化,才更加彰显易武正山贡茶的特色,也凸显了易武品牌的含金量。
 
易武正山的大体方向是香扬水柔
 
但是它每一座山的韵味是不同的
 
从调查研究分析来看,品种是一样,最核心是土壤环境不一样,土壤有砖红壤土、黄壤土、还有紫色土,即易武人说的五色土。我们又分析了易武茶土壤里面的营养成分,包括氮、磷、钾的含量,有机质的含量,和其他产区的不一样。还有滋味、香气,以及整个后韵,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正因为不同村寨的易武茶都能呈现不同的风味品质,且都是高品质好茶,所以才能在市场上得到广大茶友的高度认可。
 
在加工制作方面
 
易武茶的采摘相对粗放,基本要采一芽三叶,保留它的长梗,做成橡筋一样的茶条。易武茶在杀青的时候,早期传承的是大铁锅杀青,锅温基本上控制在280℃左右。然后炒制过程当中,基本上维持在160—180℃。为了杀匀杀熟杀透,还要控制好时间,易武茶炒制时间基本在20到25分钟。易武茶在杀青和揉捻过程中,要确保芽叶不分离,保持每根茶条的完整性,这是易武先民多年总结的一个经验。
 
易武茶的干燥是日光晒干
 
做得好的易武茶
 
一定是日光底下一次性晒干的茶
 
易武实行的是石磨压制,压制过程中用的传统石磨常规是25公斤,早期压制以400克为多,后期因为计量问题,就以357克为主。因此早期以传统石磨压的号级茶、印级茶基本都很蓬松,手都可以撕得开;后期为了让它更紧实,然后就改用了30公斤、35公斤的石磨来压,再后期就变成用机器来压。
 
历久弥新 易武老字号
 
易武虽早在唐朝开始生产茶叶
 
但其最辉煌的时期是在
 
嘉庆和道光年间
 
现在藏茶界珍视的四大“贡茶茶庄”——“同庆号”“宋聘号”“福元昌号”“同兴号”基本都来自于易武。其他还有“车顺号”“安乐号”“乾利贞号”是易武镇有名的古商号。最有名的易武茶尚存在故宫中,是俗称金瓜的贡茶。
 
几经沉浮
 
易武历经了十年余的复兴时光
 
这十年余的易武茶山
 
得到进一步的探索和开发
 
曾经散落在易武茫茫大山中的古老茶园
 
再度光芒闪烁
 
知名小产区浮出于世
 
但复兴贡茶荣光之路依旧漫长
作者:佚名
日期:2024-06-18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