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太湖之滨及杭嘉湖鱼米之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喝熏豆茶的习俗。农家熏制烘豆,制成熏豆茶。熏豆茶的配制,以熏豆为主.绿茶为辅.有的还佐以其他配料。
其实,熏豆茶中只有少量嫩绿的茶叶,更多的是称之为“茶里果”的佐料。首要的是熏豆,又名熏青豆。采摘嫩绿的优良品种的青豆.本地人叫“毛豆”,经剥、煮、淘、烘等多种工序加工而成,再放入干燥器中贮藏备用。它具有馨香扑鼻、咸淡相宜、和胃益中等特点;第二种是芝麻,一般选用颗粒饱满的白芝麻炒至芳香即可;第三种,民间叫“卜子”.其学名为“紫苏”。熏豆茶中所用的紫苏以野生为上;第四种为橙皮.是一种产于太湖流域的酸橙之皮,具有理气健胃之功效;第五种,名为丁香萝卜干,即胡萝卜干。待所有的“茶里果”投放茶碗(盏)完毕以后,再放上几片嫩绿的茶叶,以沸水冲泡,一碗兼有“色香味形”特点的熏豆茶就可品尝了。茶汤绿中呈黄,嫩茶的清香和熏豆的鲜味混为一体.饮T提神、开胃。此茶的特点是多色多味.乡土气息浓郁。
以上五种,是熏豆茶中必备的“茶里果”。一般在冲泡前应以适量的比例调和.装入储存罐中备用。此外,当地人还根据各自的喜好和条件,在“茶里果”中加入青橄榄、扁尖笋干、香豆腐干、咸桂花、腌姜片等多种佐料,一碗呈红、绿、黄、白、黑各色相映,五彩缤纷、散出喷香可口的熏豆茶便沏成了。呷上一口,一股淡淡的咸味中夹着一丝丝甜味,顿觉满口的清香。但其中有个原则务必遵循,那就是所放的佐料既不能是腥擅油腻之物,也不能造成茶汤的浑浊。
当地人制作熏豆十分讲究,是在每年农历“秋分”过后,“寒露”前后,毛豆饱满而未老之际。用一种名为“’落霜青”的稻熟毛豆,它鲜嫩饱满,粒大色青,以不太嫩也不太老的为上品。先剥出豆粒,清水漂洗去豆衣、边膜。入水煮,煮豆的柴火需用早春桑树上剪下称为“桑钉”的枝条。在水煮青毛豆半熟时.加适量盐和味精,滤干,置铁丝网筛上,用桑钉木柴烧成的炭火,缓缓地焙烤,民间称之为“熏”。火热忌猛.以文火为宜,并须不断翻拌网筛内烘豆。一般经五个小时左右熏烘.青豆水分蒸发微硬.干燥发出“索索”之声后。即成“熏豆”。
“熏”有两种作用,一是经过烘烤,可以杀菌.并使食品中水分大部分挥发,提高防腐能力;二是能产生一种特别的清香。熏豆色呈翠绿,嚼之清香软糯,其味鲜美,回味无穷,且开胃生津,老少皆宜。既便于贮藏,又便于携带。农家一般都贮藏于罐内.或用布袋装好.放进土制的石灰窖中,隔年都不会变质。客来可随时取出冲泡。平时既可以当作粥菜.佐酒,小孩子抓一把放进口袋,还是美味的零食。
熏豆茶色香味俱佳,以熏豆茶待客是当地的习俗。每逢春节,还要在茶中加一颗橄榄,因形如元宝,寓意“招财进宝”。按照当地的习俗,如客人不把碗中豆料吃尽,以为还要喝茶,主人就会一次次为你添水,不了解此风俗的,往往会闹出笑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