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迈山住了近半年的师兄打电话过来,说是昨夜回到昆明。“过来喝茶,专门带了千家寨的山泉水回来,还有几款古茶芽呢。”如此美事焉能放过?夜色未浓,一班人就聚在了滇池路口的私家茶社。
千家寨的山泉盛在六只矿泉水瓶里,清澈透亮。昨日此刻它们颠簸在旅途中,前日此刻该还是在山中听着2700年老茶树的喃喃私语吧。
暖场的茶是主人私藏着的乔木晒青茶。淡黄清亮,扬香高昂,无涩苦味,入喉顺畅,杯底留香明显。“猜猜是何处之茶?”嗜茶的主人一副文气的眼镜,俨然是书生模样。一说着茶,眼睛似马上亮了几分。
“乔木茶是肯定的。”俺小女子不敢妄言,话说了一半。
“像那个地方的呢?”主人不依不饶。
再呷一口,停汤在舌面细细体会。“我觉得是景迈地区的。”
主人极轻地点点了头。
呵呵,不是我的舌尖敏感,而是喝惯了这一带的茶,刚好讨了个巧。
正戏登场,一小袋无名古茶树芽,像笋尖尖、又像鸟儿的尖啄似的。主泡手的换了茶艺学校的小张老师。小心翼翼把泉水注入壶中,片刻水沸,润茶温杯,手法煞是老到。
古茶芽在盖碗儿里相遇上这家窝窝里的山泉是不是也有他乡故知的亲切?心底里琢磨不定着,这相遇的因缘何世修来?不如先就尽着性儿释放自己本真的甘醇。
几双眼睛盯着盖碗里倾出的茶汤,汤却出人意料地近似无色。
眼底盯着明晃晃的茶汤,热热的茶香早透进鼻根,是一种淡而特别清新的味道,像山间空气一般干净而微带着露水的滋味。
抿一小口,甜润在舌面四散开来,合着透喉的清凉,没有一丝的苦涩。看似无色的汤里竟蕴含着万千的变化,一层层在味蕾逐级上演。三十秒后喉部的回甘越加明显,茶的滋味一直在两颊间回荡生津。
当下里四座悄然无声,各人都在细嚼着这莫名而美妙的滋味。茶的绝妙,不言更为至美。
是计白当黑还是至味无色?或是水的缘故?
古来有言“精茗蕴香借水而发”,陆羽《茶经》中早说过“其水,用山水(即泉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与这古茶芽胞衣相连的山泉自是助着茶性,才令茶汤如此滋味饱满,回甘绵长,汤色也更加明澈如镜。
谁也曾感慨地说“世人品茶而不知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好色而不饮其韵。”山水人间,好茶好水好时辰,今夜没有被辜负吧?
这水难得,不然再泡一回先头的乔木晒青,估计又会是另一番滋味吧。
茶淡人甘,众人在月色下做鸟兽散。
手中多了块千家寨的溪水中浸过的石头和一小捧2700岁的老茶树上的青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