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政府采购网、高明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挂出招标公告,转让对川茶场50年开发经营资格。对川茶场承载着不少佛山人乃至珠三角人的记忆,茶场会否继续种茶,还能不能喝到对川茶?20日,项目招标负责人透露已有3家企业报名竞标,开标时间为2月4日;往后是否会保留茶田,还要看中标者的经营思路。
现状:即将转让茶树无人修
如今,对川茶场内的茶树种植面积仍有300多亩。不过茶场内已经不见茶农穿梭在茶树间劳作。
1月12日,一则《高明区对川茶场项目开发经营资格项目公开招标公告》在广东省政府采购网、高明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正式挂出。根据公告,高明区公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已委托深圳市国际招标有限公司,就对川茶场项目开发经营资格进行公开招标,公开转让起始报价为人民币1.5亿元,转让对川茶场内2000亩国有农用地及现有的地上附着物的50年开发经营资格。
“自从说要转让经营资格后,茶场的工人就走了,茶树也再没有人打理。”对川茶景园农庄的老板娘说,茶场经营权转让的消息在2014年就传出了,2014年10月底对川茶场最后一批秋茶制好后,茶场基本就处于停滞状态,只有茶叶销售部还要开门售卖剩余的茶叶。“正常而言,冬月里,茶树已经被修剪得平平整整,好待来年重新发新芽了,但是现在那些茶树还未修,就那样乱长。”
探因:散户经营效果不佳
“以前200克一包的对川绿香茶价格是30元,现在涨到80元,相当于200元一斤,这对于对川茶而言,价格偏高了;而且这些年,对川茶的包装一直没有怎么变,比较土。”对川茶景园农庄的老板佘英华认为,对川茶场的惨淡经营与对川茶对人们的吸引力下降有关。
“我们的农庄是2008年开的,那时一天来吃饭的人有300多,营业额高达上万元;但是自从2013年,生意就变差了,仅能收支平衡;现在我一个月还要亏一两万元。”佘英华说,茶场的经营不善也“牵连”到了他的农庄生意。“我其实是承包了茶场内一大片山头的,以前农庄生意好,我根本就不用搞这些山头;现在茶场这样惨淡,又不敢投资了。”他感叹。
此次对川茶场经营资格转让招标的负责人招小姐介绍,正是由于分包给散户经营,效果不佳;高明区公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才决定将其经营资格整体打包转让。
未来:茶园是否保留仍未知
转让经营资格后,茶园是否会保留?20日,项目招标负责人招小姐透露已有3个企业报名竞标,企业名称暂时保密,开标时间为2月4日;关于往后是否会保留茶田一事,还要看中标者的经营思路。
“此次转让的是2000亩左右的国有农用地,届时即便要商业开发,也不可能将所有农用地的土地性质转为商住用地,茶园是有可能保留的。”招小姐称。
“转让给大的企业经营其实对茶场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茶园最好保留。”佘英华认为,对川茶场毗邻大沙水库,冬日,茶场的浅湖内可以看白鹭起舞;且茶场内空气清新,这些都是茶场的优势所在。
对川茶场曾经“威水” 几经转制逐渐衰落
1991年编纂的《广东省佛山市地名志》记载,对川茶场1951年建场,原名高明县农业示范场,1956年改为高明县机械茶叶示范场,1962年改今名;当年,茶场有茶田603亩,年产茶叶9万公斤。而在不少文献资料中都提到,“对川茶场所产之对川红茶、绿茶,以馥郁香醇、爽滑色浓著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极一时,并远销港澳市场”。
对川茶景园农庄的老板佘英华说,鼎盛时,茶场有几百人,但经历了几次转制后,茶场逐渐衰落。茶场最后一次转制是在2004年,高明区政府对茶场实行关停处理,区国有资产管理办接管茶场,一些员工被遣散。而后,茶场被分包给散户经营,效益起伏,总体不佳;茶场也尝试办对川茶景园,试图带动茶文化度假旅游,但是目前也惨淡经营。
“以前茶场好大的,种的茶树延绵几座山。高峰时期,采茶工人一天可以采六七千斤茶青,我们制茶的一天也能制一千多斤。”20日,时年已过六旬的李姨经过茶场时回忆道。她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茶场附近办起了服装厂、毛织厂等,但是她选择进入对川茶场制茶,因为这在当时算是一份更为体面的工作。她还记得自己第一个月拿了30块9毛钱工资,“不用加夜班,有这个工资已经不错了。”
很多人像李姨一样,对茶场有着深刻的记忆。更有不少高明人偏爱这种家乡茶,“就算外面茶叶包装再漂亮,广告打得再好,都不比家乡茶。”高明人陈阿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