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中国的历史由来已久。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著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在中国,从传说中早在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开始,直至今天,经历了药用、食用和饮用的发展阶段,成为了最具中国特色“药食同源”、“饮食同宗”的餐饮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发明创造和文化代表。
泡上一壶纯正的顺和聚落红茶,绝对是一种奢侈的享受。顺和聚落红茶风味独特,通过原料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制成,茶香四溢,滋味醇厚,回甘绵柔,让人们在紧张繁忙的现代生活中通过一杯醇香的红茶舒缓身心。闻香、品尝、感受茶汤顺着喉脉缓缓进人体内。眼睛放松,嘴巴放松,耳朵放松,鼻子放松,将身心都放松了,才能喝出水的滋味、茶叶的香气,甚至可以感受到茶叶生长时的阳光、空气和土壤。喝一杯茶,就能拥有这样的满足。
茶碗中见宇宙,—件唐代越窑青瓷茶碗,披着“益茶色”的釉光,闪耀了千年不坠的青色,再也无人可及其“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美誉,尽管今人品茗不再以青瓷为上,青瓷的“宝光”却在岁月流转里,留下璀璨不坠的光彩。
黑釉茶盏这两道折口像是点茶时做的巧妙的记号,是点茶者在点茶过程中的重要参考。接近圈足的第一道折口,暗示点茶者在置入茶末时茶量的多少,注水之后并用竹筅做第一道调膏的动作。所谓调膏,就是将茶末与水调合成膏状,此时茶末与水的用量恰如其分,茶盏的折口作为把关标准,调和出的茶膏不能超过第一道折口。
至于注水以后再以竹筅击拂,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提到注水程序。那么,第二道折口就是注水的最高临界点。若水量和击拂恰到好处,那么茶盏上的汤花就会“乳雾汹涌”,这第二道折口就是品茶者最好的注水参考刻度。因为点茶注汤,只注到盏容量的十分之六,考古工作者实测证明,离盏口最近的折口正好是盏容量四比六时的临界线。
点茶时置茶量与水量必须有一定比例,茶量过多会使茶汤过浓不爽口,过量的水会稀释茶的浓度,难以击出汤花。因此,折口方便点茶者的操作,在茶盏中注入六分的水,留下四分的空间,是点茶的最佳搭配。
黑釉茶盏的形制朴拙简约,同时期的名窑茶器表现多见莲瓣纹茶器,正是品茶人自喻为君子的最佳心情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