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栽培 > 茶树知识 >
普洱茶茶树的分类分级大全
普洱茶
 
    普洱茶茶树、树龄等的分类分级大全
 
  一、茶园(按生态环境分) 
  1、原始古茶林 2、野化古茶园 3、原生态古茶园 4、生态古茶园 5、近代茶园 6、现代茶园
 
  二、茶树(按树龄分)
  1、千年野生古茶树 2、野放大茶树 3、原生态古茶树 4、生态古茶树 5、老茶树 6、小茶树 7、台地茶树
 
  三、树形
  1、乔木型 2、小乔木型 3、灌木型 4、乔木种灌木栽培型 5、小乔木种灌木栽培型
 
  四、叶型
  1、特大叶类 2、大叶类 3、中叶类 4、小叶类
 
  五、工艺
   1、传统自然发酵工艺 2、晒青茶工艺 3、渥堆发酵熟茶工艺
 
  一、茶园(按生态环境分)
   1、原始古茶林(唐代或唐代之前,树龄1000年以上)原始雨林中野生的茶树林,一般胸径50cm、胸围160cm、树高15m、树龄千年以上。茶树间距约20~50m,每亩约20~30株,亩产10~20kg,极其稀有。雨林中物种繁多,生态原始。
  2、野化古茶园(宋代,树龄500~1000年)原始雨林间空地或雨林边缘,古人种植、但被抛荒数百年,无人看管,逐渐形成了野化趋势,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10m左右,树龄500~1000年。茶树间距约8~15m,每亩约50~90株,亩产30~50kg,极为稀有。人工干预少,野化生态环境。
  3、原生态古茶园(明代,树龄300~500)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未被除去,多数茶树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茶树间距约3~5m,每亩约120~220株,亩产约50~80kg,数量稀有。人工干预少,只进行适当采摘和修剪,不施肥、不打农药、不除草、不翻地。蕨类、地衣、多种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共生,生态环境优。
  4、生态古茶园(清代,树龄100~200)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已被除去,多数茶树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茶树间距约1.5~3.5m,每亩约190~400株,亩产约60~90kg,数量较少。一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农家肥、偶尔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好。
  5、近代茶园(民国,树龄60~100年)1912-1949民国年间,茶树矮化前,按照传统方式用种子繁殖的有性系茶园。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茶树间距约1.5~3m,每亩约200~400株,亩产约60~90kg。较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肥、有时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较好。
  6、现代茶园(1949-至今)1949年以后,特别是64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园。树高60~90cm,每亩约3000~4000株,亩产约120~190kg。较强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打农药,除草、翻地。地表土裸露,靠施化肥维持产量,多数现代茶园生态恶劣,物种稀少,近年有向生态化、有机化发展的趋势。
 
  二、茶树(按树龄分)
  1、千年野生古茶树(唐代或唐代之前树龄1000年以上)原始雨林中野生的古茶树,一般胸径50cm、胸围160cm、树高15m以上、树龄千年以上,极其稀有。叶大、粗壮、叶脉鼓出,叶缘锯齿深,叶脉9~16对之间,与现代茶园栽种的大叶种叶脉(6-9对之间)完全不同。持嫩度高,一芽两叶,一般重0.5~1g,是一般古树茶的三倍重。所制晒青绿茶,汤色绿黄,香气清爽,略带野生茶特有的腥味,与栽培型茶树香气截然不同,水溶性果胶丰富,几乎无苦涩味,满口润甜,回甘极其绵长持久。
  2、野放大茶树(宋代树龄500~1000年)滇南茶区的少数民族茶农,把树高5m以上,难以采摘的栽培型古茶树叫做大茶树,大茶树一般都是该茶园树龄最老的几棵或是最大的茶树王。一般情况下,大茶树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5~15m左右,树龄多在500~1000年之间。用大茶树嫩芽做的晒青绿茶叫做大树茶。就品饮经验而言,茶树树龄越大,生态环境越好,口感就越协调,水溶性果胶、树脂含量就越高,口感就越温润。
  3、原生态古茶树(明代树龄300~500)大多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由于地表植物未被除去,所以茶园生态良好,尽管树龄很大,但茶树未见衰老迹象。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微苦微涩,苦涩感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大约几秒钟。
  4、生态古茶树(清代树龄100~200)大多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由于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采摘频繁,很多生态古茶树有衰老迹象。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在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弱苦弱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短,大约十几秒钟,与树龄更大一些的原生态古树茶较难区分。
  5、老茶树(民国树龄60~100年)种植于1912-1949民国年间,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不够100年。所制晒青绿茶,芽叶较为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有点苦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不长,大约几十秒钟,与古树茶有些难于区分。
  6、小茶树(1949-1976年树龄35~60年)1949-1976年间种植的茶树,树龄35~60年之间,多数植株树高80~120cm,每亩约1500~2000株。所制晒青绿茶,芽叶不甚粗壮,苦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长,口感的协调性比台地茶好,比古树茶差。
  7、台地茶树(1976-至今树龄0~35年)1976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树,多数植株树高60~90cm,每亩约2000~3000株。所制晒青绿茶,由于施用化肥和密植,产量大,生长周期快,强苦强涩,并且苦涩味在口腔中久久不褪,与古树茶口感差别巨大。
 
  三、树形
  1、乔木型
  植株高大,主干直立明显的树型。乔木型茶树分枝部位高,主根发达。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通常达3~5米,野生茶树高达10米以上。如云南大叶种、海南大叶茶,以及大部分野生大茶树等。(《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289页)
  2、小乔木型
  亦称“半乔木型”。植株高度中等,分枝部位离地面较近,主干较明显的树型。小乔木型茶树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树冠较高大,根系较发达。如郑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等。是中国栽培最广的茶树类型之一。(《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289页)
  3、灌木型
  植株矮小,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通常只达1.5~3.0m的树型。灌木型茶树近地面处枝干丛生,或从根颈处发出,分枝稠密。成年后无明显的主干。根系分布较浅,侧根发达。如毛蟹、苔茶等。是中国栽培最广的茶树类型之一。(《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289页)
  4、乔木型灌木栽培
  茶树植株在非人为控制(如剪、采等)条件下自然性状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态型,其树型可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3页)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乔木型茶树条列式矮化密植以后,多数植株仅有60~90cm高,种植密度也从过去的300~500株一亩提高到每亩2000~3000株,实际并不具备高大的乔木树型外观,因此笔者认为这类茶树从实际出发应归为乔木型灌木栽培更为合适。
  5、小乔木型灌木栽培
  茶树植株在非人为控制(如剪、采等)条件下自然性状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态型,其树型可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3页)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小乔木型茶树条列式矮化密植以后,多数植株仅有60~90cm高,种植密度也从过去的400~800株一亩提高到每亩2000~3000株,实际并不具备较高的小乔木树型外观,因此笔者认为这类茶树从实际出发应归为小乔木型灌木栽培更为合适。
 
  四、叶型
  1、特大叶类
  叶长大于14cm,叶宽大于5cm,叶面面积在60平方厘米以上的为特大叶类。(《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282页)
  2、大叶类
  叶长10.1-14.0cm,叶宽4.1-5.0cm,叶面面积40-60平方厘米的为大叶类。(《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282页)
  3、中叶类
  叶长大于10cm,叶宽大于4.0cm,叶面面积20-40平方厘米的为中叶类。(《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282页)
  4、小叶类
  叶长小于10cm,叶宽小于4cm,叶面面积20平方厘米以下的为小叶类。(《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282页)
 
  五、工艺
  1、传统自然发酵工艺
  佛海茶叶制法,计分初制、再制两次手续。土民及茶农將茶叶採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复搓揉成茶,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別品质裝入竹篮。入篮須得湿以少許水分,以防齏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蘀(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为“散茶”。制造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现加工成“圆茶”、“砖茶”或“紧茶”,另行包装一过,然后输送出口,是为“再制茶”。(勐海文史资料:李拂一1939年著《佛海茶叶概况》)
  发酵工艺:晒青茶—少许水分回软—入篮—筑茶—分口堆存自然发酵,约需4-5个月,约15-30kg一篮。
  现在很少有厂家有能力和技术按传统工艺制作普洱茶,传统工艺接近失传。
  2、晒青茶工艺
  即常见的普洱生茶。
  工艺:鲜叶—萎凋—杀青—晒干(有时低温烘干)
  3、渥堆发酵熟茶工艺
  即常见的普洱熟茶
  发酵工艺:晒青茶—湿水—渥堆—强制发酵,约需45天,一堆有数吨。
 
作者:佚名
日期:2018-07-16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