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作家,曾经写这样一句话:“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智慧,一种高贵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巨大无比的力量。 ”能写下这句话,是因为在嘈杂的环境里,保持自身的静,而维持智慧源泉不枯竭,自身气质不衰减,生活方式不掉格?如果在嘈杂的环境里,如何出思想,怎么生智慧?
个人是思维方式较为传统的人,不习惯在讨论中出结果,更擅长在苦思中出真知。以往每年春季上茶山虽是为了收茶采风。我进茶园,但从不跟着他们进初制间。老的制茶师傅说从前他们炒茶揉茶都是一个人完成,茶叶在高温的时候,其实最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炒茶的环境如果安静,出来的茶也是安静的。每次采茶归来往露台上一坐,弄个大茶缸,抓几根散料,沸水一冲,颇有点老茶客的感觉。往那板凳上一坐,开始拿笔随意的写。随意的拼凑。那时的茶山,云海几乎在中午才会散去,屋子里接近下午才有人声。直到夜晚也安静如晨。特别享受于那么些整日的坐看云起,随手乱写,竟还是出了些小文。每天的茶一出来,泡开喝喝,听师傅说说那些制作中的发现,茶叶出现的问题。总之不急,每一次了解一点,每一次进步一点。慢一点,深刻一点。当然,一些人会选择快一点。 比如快一点上山,在茶树还没发好新芽的时候,就预知价格。在茶园还没准备迎接主人的时候,早已被宣誓主权100遍。在师傅炒茶前就一通催促。这样一个快节奏社会,这些都无可厚非。
从前的茶山,3月底,制茶是首要,经过每个初制所,没有人声鼎沸,只有炒茶声。不会出现参观团体,只有个人制茶。而现今,3月底的茶山,忙炒茶,忙接待,忙的不可开交。一些师傅主动一心两用,一些师傅被动一心两用,且不论出发点,总之是两用了。
从前的炒茶人,是孤独的。独自一人。现在的炒茶人,是被关注的,群而拥之。从前的鲜叶,在采摘之前,各自拥有独立空气。现在的鲜叶,采摘之前,是人呼的气体。当一切都变得不纯粹,茶呢?
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后推移一点,哪怕5天,等到茶树发新后,把时间留给制茶师傅,把参观人呼吸的空间,让给茶树芽叶。时间慢慢,上山不急。慢一点,茶山许我们自由行走,我们也该许茶叶宁静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