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茶具鉴赏之瓷器鉴定的要素
 
    茶具鉴赏之瓷器鉴定的要素
    器型方面,器物造型依时代不同进行研究,洋加分析对比,便可摸清其演变规律。仅举玉壶春瓶为例,自宋代始创以至 晩 清民国,历朝均有制作,而风格却代有变迁。如清雍正时所仿明宣德青花玉壶春瓶,虽然制作精工,但其余姑置勿论,仅造型一顶的微妙差异亦可略见端倪。除整体风格外,对于不同器物,还要从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瓷器内部等各个局部加以观察,看看各时代有何异同。
    1、口沿:唐邢窑唇口,实心,窄边有浅槽。唐、五代曲阳窑(唐代定 窑)的唇口为空心、宽边。五代景的唇口也是空心。这种空心唇唐邢窑白釉罐 是成型时,将胎体口沿向外翻拍捏合形成的,“空心”当然很小,唇边自然较宽。
    唐 邢窑白釉罐
    2、器身:宋代定窑器身有所谓竹丝刷纹,是成型时利坯所致,因利坯不可能完全平、整如镜,当釉稀薄处,便可见条条细小痕迹,此即竹丝刷纹。元代景德镇窑的瓶、缸、壶等类器物,由颈、腹、底三段分别成型后粘接而成,因此,这类器物的器身能看到或摸到二道接缝。明代的瓶、壶类器物多由两段粘接成型,在器物腹部能见到或摸到接痕,如果从器里看更明显。因为器里釉一般较薄。清代的瓶、壶类器也由两段或三段接成,因一般修胎精细,接缝处平滑,又注意用种种装饰遮掩,所以接痕极不易发现,要仔细用手摸方能感觉到。
    3、器足:例如元代瓷器足部下多有竹节状凸起的弦纹,器 身 与器足的接合部位多采 用胎接方式。明代瓷器器足多为大件,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 晩 期的圆器足底 , 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 直 圈足,内敛圈足,卧足, 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 圈 足, 直 切圈足,璧形足,平削圈足,深 圈 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作者:佚名
日期:2018-08-07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