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茶膏行业是怎样兴起的呢?
很多人也许都不知道,有一种茶,叫作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普洱茶叶经加工与发酵后,以特殊方式将茶叶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与提炼,还原成高级的固态膏状,品尝时如速溶茶般便捷,但膏体可全部溶解于温水,堪称普洱茶的精华。
数千年来,中国古代茶人,或者说极少数的能工巧匠们,一直在不间断地尝试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对茶汁再加工,还原成精华茶膏。然则,由于不是茶叶发展的主流,因而没有进入茶学专家的视野,却逐渐演变成高端茶叶的一条分支,沿着这条线走出来的茶品,都被冠以“贡品”的头衔,成为历代皇室的“奢侈品”,历经千年而不衰。从诞生伊始,它就成为皇家独享的养生御品,尤其是到了清朝,开辟了独领风骚的皇家贡茶二百年的风光历史。
北京故宫博物馆,现今保存着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普洱茶膏。带有图案的正方形茶块分为四层,每层28块,锦缎匣盛装,匣盖上木刻印刷文字写着:“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由此可见,普洱茶膏其实超越了普通的茶饮,是中国独有的贵族养生文化。
说普洱茶膏是中国古人发明的世界第一款“速溶茶”一点也不为过,也堪称中国古老而庞大的茶产业中的一朵奇葩。
在中国的历史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更有“茶兴于唐”的说法。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的前所未有的繁荣。
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唐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他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可见其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了显赫的身份,是其他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
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作饼的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
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虽然陆羽从制作茶饼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仍属于“含膏”的性质。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搾,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茶饼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茶饼表面多皱纹;膏稠者,茶饼表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但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过于精致奢华的生活是腐败之源,自此茶膏销声匿迹。虽然明朝废止了茶膏贡茶,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到了清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熬膏,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为上层人物所接受。
清乾隆年间,茶膏的制作被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搾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生产了普洱茶膏。
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公关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体现了其非凡的药用养生价值。这也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作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馈赠,并就此出洋海外。
然而,作为一个很少数人群才可以享用的茶品精华,随着1925年清朝皇室的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了,制作方式也逐渐失传。
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关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个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茶膏又一次销声匿迹。
2005年,位于云南昆明的蒙顿茶制品有限公司,在考察了无数文献资料,经过数年研发,独创“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等生物科技,成功破译了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压榨制膏”的工艺,标志着茶膏行业的复苏与重生,开创了现代普洱茶膏行业。从此,普洱茶膏这一被遗忘的养生御品,开始被现代人所享用,所品味。茶膏,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远。”收藏过一匣茶膏的鲁迅,其胞弟周作人如此论茶。茶膏所展现的,就是永远的美与和谐,是茶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