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陶的起源
 
    中国在世界上 “陶瓷之国”称号. 英文字典里, 陶瓷和中国是同一个单词,CHINA.  中国陶瓷发展最早. 原始社会的彩陶和黑陶; 殷代的白陶,硬陶,釉陶; 汉代的近似瓷的釉陶; 西晋的青瓷; 唐代的三彩瓷; 宋代的紫砂陶; 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器; 清代的三朝瓷器等.  宜兴,陶都之称。 1979年,故宫博物馆开办“宜兴陶瓷展览”。五朵金花:紫砂陶,均陶,青瓷, 精陶,美彩陶。陶中紫砂最风流。
    优越的历史, 宜兴古称荆溪,因苍山清溪而得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称阳羡。
    三国时,孙权15岁在这里做过阳羡长。后周处的儿子周王己,因三兴义兵,卫国有功,晋惠帝将阳羡改名义兴,封给周王己。
    唐高祖武德二年曾别名为“鹅州”。
    后为避宋太宗(名光义)讳,改义兴为宜兴。宜兴,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太湖西岸,和浙皖两省接壤,是江苏最南的一个县城。面积1648平方公里。西南高山环绕。宜兴城区,城南有荆溪,城北围绕一条运河。城东西两个大湖,东西氿。宜兴人民革命传统,光绪间,陶业工人向资本家进行过罢工斗争。1927年建立革命政权(工农委员会)。宜兴,旅游胜地,山多岩洞,洞皆神奇。全市有石灰岩溶洞119个。善卷,张公最大,“江南第一古迹”,“海内奇观”之称。《周孝侯碑铭记》陆机撰文,王羲之书写。诗人谢灵运作《长溪赋》。苏东坡买田阳羡,《楚颂帖》。岳飞,曾在金沙寺壁题词。元赵孟頫,明沈石田,唐伯虎和文征明等都来此做客,留下诗文。唐宰相晚年隐居于宜兴颐山。诗人杜牧筑水榭于荆溪北湄。宜兴在宋代已是一个万户人烟的都市。自古以来以出产陶器闻名。烧造陶器可上溯到五千年前。传春秋范蠡曾在宜制陶。宜兴窑场集中在鼎蜀镇。镇以鼎山和蜀山得名,两坐山相隔三里,一东一西,隔着一条画溪,遥遥对峙。丁山是宜兴境内山区和水乡交界地方,也是陶土和燃料的丰富产区。几乎家家做坯,处处皆窑。交通便利。宜兴陶器产品用途大致分八大类----- 工业陶,日用陶,建筑卫生陶,均陶,精陶,彩陶,青瓷,紫砂陶等。
    中国陶器始于何时? 经科学测定,中国制陶工艺始于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以 “彩陶”和 “黑陶”为代表. 1921年,瑞典人在河南渑池县发现 “仰韶文化” . 1928年我国在山东历城发现 “黑陶”. 称 “龙山文化” . 是我国史前文化两个主要体系. 此外,还有 “马家浜文化”, “齐家文化”, “青岗文化”,  “屈家岭文化”等.
    各行各业的创始,据说都有祖师,被当作神仙一样供奉. 宜兴陶业,过去一直奉范蠡为祖师,并立庙塑像,称 “陶朱公”.奉为 “造缸先师”. 传范蠡助灭吴后,先在无锡鼋头渚落脚,后来宜定居. 改姓陶.  宜兴鼎蜀镇陶业工人供奉范蠡为陶业祖师. 传说的根据是: 1, 宜兴城东有运河,汤渡到张泽等地,传为范蠡征集人民开凿. 叫蠡河.(宋代水利家单锷:--- 昔范蠡所凿).   2, 鼎山和蜀山间有一地叫”蠡墅”,传为范蠡住过.古有 “蠡墙围(匠)”. 还有 “施荡桥”和 “西施荡”. 清<宜兴县志> “蠡墅在鼎山之西,范蠡成功泛湖,尝居于此”的记载.  3, 鼎蜀镇蠡墅有崇福寺,有范蠡的塑像,抗战时被日寇拆毁. 镇溪寺已改建为陶瓷厂房. 4, 解放前,每逢九月九重阳节,宜兴的陶业工人有集会纪念 “陶朱公”的礼俗.<国语>载: 勾践灭吴,及至五湖.  嘉庆县志: “禹贡曰震泽,尔雅曰巨区,左传曰笠泽,史记曰五湖,皆指太湖”. 一般都认为范蠡是宜兴陶业制陶创始人.  但光绪间修<宜兴,荆溪县志>,对于有关范蠡在宜兴制陶的传说,却采取否定的态度.其 “定讹篇”里说 “ --- 按蠡墅及蠡庄皆以近蠡河而得名.若泛舟五湖,仍居于此,则吴已属越,近而易求,外传何去莫知终极乎. 不知陶朱之陶,古为邑名,而直以少伯代昆吾之陶也”.  在 “施荡河”桥下,语: “北为北施塘,南为南施墉 ,盖因施姓居此而得名. 俗作施荡,谓范蠡载西施游荡于此,传为鄙谬!” 
    据<史记>徐广注释, “陶”在山东济阴定陶; 据纲铿注解, “陶”在今山东肥城西北陶山. 总之,不是在宜兴境内. 范蠡发财致富,主要是从事经营农业和商业的结果. 他最后住在 “陶”,改姓朱,故自号 “陶朱公”,原来和陶业无关.  范蠡所处,春秋末期. 而且宜兴地区已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古窑遗址,比范蠡时代早得多.所以, 范蠡决不是宜兴陶业的创始人,最多,也只是把制陶业扩大发展到一个新规模的经纪人.
    陶都古遗址:宜兴陶业始于哪个时代,以往一直没有确切的定论.  经普查,鼎蜀附近发现古遗址七处, 其中汉窑三处, 六朝窑三处, 隋唐,五代窑九处, 宋元窑二十处, 明清窑六十多处.  古代青瓷烧造的成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由陶变瓷(演变)的一个创举. 宜兴西晋青瓷的发现,最早见于1953年华东文物工作队从宜兴周墓墩发掘出来的一批古陶瓷. 其中还有铜器,铁器,金器和石,骨,水晶,琉璃等制品42件. 以青瓷器为最多. 墓葬砖一侧有 “元康七年九月廿四年阳羡所作周处将军砖”---.  周墓墩座落在宜兴宜城内东庙巷的周王庙后,占地五万七千平米.规模之大,可谓罕见. 这里埋葬着三国到西晋时期江南大门阀士族周氏家(自周鲂父周宾始著,到鲂子周处和处子王己,札, “四世显著”, “一门五族”)的墓葬群,故称周墓墩.  1959年,南京博物院在鼎蜀镇均山附西麓大公塘的山谷附近,果然发现了宜兴古代烧造陶瓷的窑址,---,证明宜兴在1600多年前的西晋初期确实生产过美丽的青瓷.
    宜兴归径公社的骆驼墩和唐南村, 找到各种磨制石器,以及许多陶器残片,大多是红陶,夹砂陶. 其主要特点均与太湖及钱塘江流域的 “马家浜文化”一致.---. 证明远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宜兴的人类祖先就在这一带从事农业生产,就能烧造原始的陶器. 从历代窑址, 证明宜兴陶业自古至今从未中断.
    唐代古龙窑, 在氵伏东公社的窑墩塘. 北高南低的土墩,面积约700平米. 窑型为圆式直焰窑. 窑床残长28米. 窑的容积将达80立米. 其产品主要青瓷,碗,壶,灯盏等二十余种.  系用辘轳拉坯成型.  与扬州,如皋,高邮出土的唐代晚期遗物相一致, 因而推定是一座唐代古龙窑. 此外, 在毗连的张渚地区,还有更密集的晚唐五代窑群.几十座之多.
    宋代紫砂古窑. 窑址座落在陶都窑场的中心, 今鼎蜀镇的蠡墅村. 羊角山, 与盛产紫砂陶五色土的黄龙山余脉相连. 1976年,红旗陶瓷厂在隧道窑基建施工中,发掘出一座宋代紫砂古龙窑. 残器主要是壶, 罐两大类. 其中以壶为大宗. 壶有高颈壶, 矮颈壶,提梁壶三类. 呈紫红色,里外都无釉.从造型和工艺手法上可以看到紫砂陶器的雏形. 造形有圆形和六方形, 已脱离了陶轮拉坯成型,而走向泥土镶接成型了. 壶嘴,把和的(又称盖钮,壶顶)的粘接采用打洞捏塞法,或称为 “铆钉法”. 部分壶嘴有捏塑龙头的装饰, 这与宋代流行于南方的龙虎瓶上的捏塑手法完全一致.  又镇江市博物馆在南宋废井中,曾发掘到紫砂壶罐等古器,这也是紫砂陶始于宋代的佐证.
    早在宋代,宜兴均窑出品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窑场的楷模. 里蚌式洗,长颈瓶是可考珍宝.-----, 另一件叫 “宋汝窑粉青纸槌奉华瓶”. 宫庭陈设使用的贡品, 现为故宫博物院所藏. 均窑是宜兴古代名窑之一, 窑以 “均”名,是因这种窑开始是筑于均山的缘故. 均窑和汝窑都是北宋名窑,均窑建于宋初,在今河南禹县神垢镇, 这个地方有 “均台”,因名均窑.  汝窑建于宋徽宗大观元年,在今河南临汝县,出品精美,色式大都秘制. 而这两个名窑的精制产品都是仿宜兴均窑的.
    到明代,宜兴人欧子明创建的 “欧窑”已闻名当世.  欧窑继承了宋代南北各名窑的成就,烧成了宋代哥窑的纹片,官窑的青色和钧窑的紫彩. 欧窑出品大都是紫砂做胎,故胎为紫黑色, 釉色 “以天青,天蓝,云豆等色居多,间有葡萄紫者”. 五色皆备.  当时,宜兴曾与景德镇同时烧造选为封建王室御用的大龙缸. 陶都与瓷都相互效仿,技艺精进,产品达到了很高水平. 明代烧造的这种贡品 “大龙缸”,宜兴现在还保存一具.
 
作者:佚名
日期:2018-12-18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