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文化创始
 
   尽管紫砂文化的发展,是陶艺术和宜兴的紫砂爱好者生活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所得.然而将其作为特殊的茶器而有意识的专门且大规模的开掘、利用、创造,应当是在明正德——嘉靖年间的事。
 
   在明代,阳羡茶事随着茶风盛行而不衰,明四大家之一的文徽明与宜兴有深厚的感情,往往“邂逅高人自阳羡,淹留残夜品枪旗”。他在《是夜酌泉试宜兴吴大本所寄茶》中云:“白绢旋开阳羡月,竹符新调惠山泉。”这里的“阳羡月”指的就是阳羡团茶。
 
   在饮茶方式上,较之于“唐煮宋点”法,明代也有所变革。
 
   首先是朱元璋皇帝发布行政命令将传统的团茶废除,改贡叶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的饮茶方式,团茶饮用方法逐渐退出主流的舞台。
 
   其实在早期的时候紫砂器形主要有壶、罐两大类,以壶类为大宗,有高颈壶、矮劲壶和提梁壶等。
 
   高颈壶:壶嘴有素式和捏塑两种,素式较简单。捏塑有龙头形,手法粗狂简练,神态各异。壶嘴与壶身的粘接采用打洞捏塞法,这种方法很像金属器具的铆形制,故为称之为“铆钉法”。这种制作方法早在六朝瓷器上就已见到。壶把有单条把和双条把两种。一般以双条把的年代略早些,隋唐陶瓷壶类就出现双条把,至宋仍然很流行,壶盖有平盖与罩形两种,前者较粗糙,年代似较早,以后则改成罩形盖。
 
   矮颈壶:器行扁矮,卷口,一般无龙头形捏塑壶嘴。
 
   提梁壶:壶颈较矮,提梁与壶身的粘接亦采用铆钉法。壶身已向几何形变化,如有六方长颈壶。壶嘴开始用刀割成平口形,有的与壶身一样出现六角形或方圆结合等形式。壶嘴边饰柿蒂纹,器腹上部饰乳钉纹等简单装饰。壶把中的双条已逐渐淘汰,制作日趋工整。
 
作者:佚名
日期:2018-12-27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