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北倚世界著名风景区黄山,东邻浙江杭州,南连千岛湖。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总人口50万。
聚农E购全县林地面积266万亩,森林覆盖率78%。先后荣获“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农业标准化(茶叶)示范县”“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安徽茶产业十强县(区)”等荣誉称号。
歙县历史悠久,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中国十大历史名茶——黄山毛峰茶原产地,中国扁形茶鼻祖——顶谷大方茶的发源地,是中国最大的生态绿茶生产加工基地和国家绿茶出口的重要基地。 1955年,中国茶叶公司评出十大名茶,黄山毛峰、顶谷大方榜上有名。1986年,黄山银钩被评为全国名茶。
惠农政策引领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近年来,歙县将茶产业发展作为富民强县和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成立县茶产业发展领导组,先后制定出台《歙县“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关于加快歙县“十二五”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歙县茶产业发展奖励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实施品牌与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工作的意见(2011-2015年)》等,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该县每年筹集不少于1000万元茶产业发展资金,重点围绕生态茶园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品牌宣传打造、电子商务销售等方面支持茶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十二五”期间,歙县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新增3个省级地方标准,即《云谷大方茶》《黄山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顶谷大方制作技艺》;新增4枚省著名商标(“云谷”“翠明缘”“翡翠谷”“雅盛”)1个省级名牌产品(“翠明缘”绿茶)。
在原有发展基础上,“十二五”期间,该县新增市著名商标2枚(翡翠谷、徽谷),市名牌产品1个(徽谷牌绿茶);新增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3家。
黄山市歙县跳岭茶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成功跻身市级龙头企业行列;“汪满田”牌黄山毛峰和“云谷”牌云谷大方茶荣获农业部颁发的中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荣誉称号;“甘白香”牌黄山白茶连获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中茶杯”特等奖和金奖;“云谷”牌云谷大方茶获第十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蜈蚣岭”牌蜈蚣岭白茶荣获第七届“中绿杯”全国名优绿茶金奖。
高效生态标准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
“十二五”期间,歙县充分利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项目资金,依托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茶树品种改良、测土配方施肥、安装杀虫灯、悬挂诱虫黄板、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综合技术措施,建立高效生态茶园5万亩,并以省级龙头企业黄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在杞梓里镇唐里村创建全国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园。
该县积极抢抓国家现代农业茶叶生产发展项目实施有利时机,通过引导企业规范有序开展荒山荒地和山坞田高磅田流转,及老茶园改种换植等综合技术措施,新建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高效生态茶园1万亩,配套建设机耕路、作业道路、水利排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基础设施,项目实施涉及6个乡镇8个示范点(片),其中2000亩以上示范片有两个。
通过老苗圃扩建和新建相结合的方式,该县苗圃基地建设总面积超过300亩,按照正常育苗数和出圃率计算,基本可以满足歙县2015年现代农业茶叶生产发展项目苗木需求。
打造精品平台市场网络建设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在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同时,歙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北京、山东、江苏、上海等地设立销售窗口,建设黄山茶城、品牌茶室,通过打造精品平台,叫响歙县茶品牌,开拓市场网络
在北京马连道、山东济南大市场、江苏苏州、芜湖峨桥、上海等地,歙县共设立1000多个销售窗口,约5000余人在为歙县茶叶销售服务。由黄山市芽典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1800余万元、建筑总面积超过7000平方米的北京黄山茶城于2012年1月6日开业,成为黄山市与北京宣武区签署“扩大交往、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谋发展”框架协议所取得的又一成果,为宣传歙县茶业、服务全国茶商、共兴茶业经济树立了典范。
此外,黄山顶谷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宾馆一层东侧开设 “顶谷茶室”,来自全国各地代表,空闲之余常到“顶谷茶室”休息品茶、交流会友,为大方茶宣传推广搭建了一个较高平台。
科技创新助力推动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在推动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进程中,歙县坚持科技兴业,推进茶产业技术进步,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茶叶科技队伍和农民技术队伍,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
该县以高等院所为依托,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通过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歙县茶叶清洁化生产及品质提升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项目的实施,黄山市汪满田茶业有限公司等4家茶企业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引进茶叶科技团队2个,引进高级人才56人(次);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41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研发新产品12个,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4个,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