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新闻 > 行业新闻 >
恩施戽口村:茶乡侗寨美如画

普洱茶

    28日,《经济日报》记者一走进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戽口村筒车坝,一曲悦耳动听的侗乡小调迎面而来。唱歌的是63岁的姚美云大妈,随着姚大妈登上她家的鼓楼远眺,40户侗族特色民居依山而建,青山吐翠,茶园飘香,水泥公路从特色民居中间穿行,将坝内人家隔成了一个“人”字,一条小溪流过,潺潺的水声仿佛在演奏和谐的音乐。

  戽口村位于恩施城区西南方约25公里处,距209国道仅4公里。从市中心舞阳坝出发,半小时就可到村子里。

  戽口村有三宝:主导产业茶叶,象征幸福吉祥的侗族特色民居,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这三宝,姚美云家一样都不少。她家种了20亩茶,每年茶叶收入4万多元。姚大妈还按照侗乡民居建筑风格,修建了两栋3层楼房。在此基础上,开起了吃饭、住宿、娱乐一条龙经营的云仙居,每年纯收入40余万元。如今,姚大妈正盘算着扩大营业面积:“15间房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要增加房间数量。”

  十几年前,因为穷,戽口村曾远近闻名。村民有句顺口溜:一年忙到头,吃饭还发愁。平均海拔700多米、沙质土壤的戽口村,是种植茶叶的好地方。村党支部书记肖孚云立志改变落后面貌,开始在戽口村推广茶叶种植。

  “茶叶下水田,要学五九年;茶叶上山坡,饿死农二哥。”一句顺口溜表达了当初村民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不解。

  然而,全村的现实情况是:三面环山,雨天闹水灾,冲得庄稼东倒西歪;晴天闹旱灾,沙质土壤无法获得好收成。“忙到八月,管到腊月”,家家户户忙里忙外,但收获的粮食只够吃三四个月,村民多数时间只能吃红苕、洋芋。

  面对村民的不解,村里多次召开大会,先在村干部中间统一思想,然后挨家挨户做工作。村干部抱定一个信念:必须转变观念,走产业发展之路。当年反对栽茶的“钉子户”姚茂顺如今早已尝到甜头。他开办了绿针茶厂,年纯收入几十万元,“发展茶叶,这条路走得对!”这个有1030户、3775人的贫困村,15年来大力发展茶园,建成茶叶深加工厂13家,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茶叶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使戽口村“田里坡上披绿装,生活日子比蜜甜”。

  茶叶成了致富“金叶”后,戽口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村里硬化水泥路26公里,修入户公路58公里,改造特色民居806户,建起了垃圾集中焚烧炉。一排排白墙青顶的侗族建筑平地而起,侗族风格的风雨桥、观景亭矗立河边,戽口村成了全国首批美丽宜居村庄,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恩施市因势利导,启动“仙居恩施”建设,鼓励戽口等特色村依托“万亩茶园,千户侗寨”进行旅游开发。

  曾在外地做厨师的崔吉凤夫妇如今也回到戽口村办起了农家乐。她家新建的宽敞漂亮的侗族特色民居花了20万元,这对农民来说是笔不小的投入,但对她家而言,不过是一年的收入。“除了农家乐,我家还种了8亩茶,每亩收入在6000元左右。”崔吉凤说,她家的餐饮生意非常火爆,一到周末或节假日每天要开50多桌。

  “茶旅联姻,发展绿色产业,改造、修建特色民居,建立休闲农家乐,发展休闲旅游,实现产业、民居、旅游三级跳,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让游客的眼神‘亮’起来。”肖孚云说。
 

作者:玲儿
日期:2015-08-04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