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藤条茶是云南独有的农艺智慧结晶呢?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藤条茶的定义。
藤条茶是云南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古代茶农根据乔木型大叶种的特性、传统普洱晒青毛茶的制作特点以及云南气候条件而总结出的一套茶树采养模式。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藤条茶采养法是针对云南茶叶的特点而量身定做的。
首先针对的是大叶种乔木型茶树,因为其长得高大,云南先民为方便采摘与增加产量往往对之进行矮化,并培育生长分枝。
其次,云南先民形成了制作晒青茶的传统,其是饮品更是药,能驱严寒、促消化、提精神、解暑消夏除疲劳,是山区人民健康的一大保障,而藤条茶是先民针对晒青毛茶特点总结出来的独特采养法。明清以来,中国内地茶区形成了名优绿茶挂帅的传统,追求茶叶的外在色香味形与细嫩程度,而滇西南作为普洱茶的主产区,其做的是对原料外形要求不高的晒青毛茶,鲜叶必须有一定的成熟度才好。这样,它的内含物质更为丰富,储存陈化后的效果更好,对人的身体健康更有利。嫩度高的鲜叶,除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外,其它物质含量都显不足,陈化后厚重不足,芳香物质不够丰富,风味不突出。普洱茶毛料并非越嫩越好,因此其适合采用藤条茶的采养模式,即不采过嫩的芽叶,而将其放到叶片成熟再采。
最后,其是针对云南许多茶区的土壤气候条件总结出来的一套管护茶园模式。比如,藤条茶主产区之一的老乌山(位于镇沅与景谷),海拔高、气候凉、春天十有九旱。在长期的生产中,当地人结合高寒山区的气候特征,茶的生长特性,发现,老叶虽吸收阳光,合成营养,但营养多供于叶柄处的潜伏芽腋芽,所以除顶芽实行留叶采外,其余的老叶有计划的清除,减少对潜伏芽的营养供给。再有老乌山一带春天十有九旱,老叶除合成营养外,还参与了茶树的蒸腾作用。在茶根不能吸收到水份时,叶太多,过多的消耗茶树体内的水分,减小积存,使芽发不好。严重时还会造成耗水过多,茶树死亡。所以必须清除多余的老叶,确保水份不散失,平安渡过旱季,让春茶肥壮。茶太多叶太多,忙不过来时,茶农会用竹条树棍,直接打掉多余的叶子,绝不多留。通过这种采摘方式制得的茶通常都有梗含片带马蹄,自与现代茶园管理采摘的茶有别。
虽然藤条茶是云南独有的东西,但省外在数十年前也有类似的采养法——“留顶养标”。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业大辞典》介绍了“留顶养标”:除枝条顶端新梢外,其他侧枝所有芽和新叶全部采净的手工采茶方式。能促进茶树长高,但分枝极少,每批大部分新梢接近成熟时开采,采摘批次少,采下的新梢较为肥壮。这是因为内地茶区除了做追求嫩度的名优绿茶之外,也做大宗绿茶及乌龙茶、黑茶等采摘相对粗放的茶叶,因此在过去采用“留顶养标”法的茶园非常盛行。但其跟藤条茶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内地茶区主要是中小叶种,而云南的老茶园都是大叶种乔木型茶树,虽然在传统采养方式上有相通之处,但差异很大,加上经过近现代上百年的改造,内地茶区的老茶园基本上都改造殆尽,换成清一色的现代密植丰产茶园,“留顶养标”法只在极少地区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