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茶具的种类

   瓷器诞生至今已有一千七八百年的历史,自唐代起,随着我国的饮茶之风大盛,茶具生产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唐、宋、元、明、清代相继涌现了一大批以生产茶具为主的著名窑场,其制品精品辈出,争奇斗艳。所产瓷器茶具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花瓷茶具等。

   青瓷茶具
   在瓷器茶具中,青瓷茶具出现最早。青瓷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故称。青瓷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澈淡雅,秀丽美观。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我国已经能够烧造成熟的青瓷。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质量也最好,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青瓷茶具晋代开始发展,主要产地在浙江,且以浙江生产的质量最好。宋代,作为中国五大名窑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青瓷茶具造型古朴幽雅,瓷质坚硬细腻,釉层丰厚,色泽清莹柔和。
   最流行的是一种叫“鸡头流子”的有嘴茶壶。六朝以后,许多青瓷茶具都有莲花纹饰。唐代的茶壶又称“茶注”,壶嘴称“流子”,形式短小,取代了晋时的鸡头流子。相传唐时西川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发明了一种茶碗的碗托,她以蜡做成圈,以固定茶碗在盘中的位置,以后演变为瓷质茶托,这就是后来常见的茶托子,现代称为“茶船子”,其实早在《周礼》中就把盛放杯樽之类的碟子叫做“舟”,可见“舟船”之称远古已有。
   青瓷茶具胎薄质坚,造型优美,釉层饱满,有玉质感。明代中期传入欧洲,在法国引起轰动,人们找不到恰当的词汇称呼它,便将它比作名剧《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穿的青袍,而称之为“雪拉同”。至今世界许多博物馆内都有收藏。   

   越窑青瓷茶盏
   宋代饮茶,盛行茶盏,使用盏托也更为普遍。茶盏又称茶盅,实际上是一种小型茶碗,它有利发挥和保持茶叶的香气滋味,这一点很符合科学道理。茶杯过大,不仅香味易散,且注入开水多,载热量大,容易烫熟茶叶,使茶汤失去鲜爽味。由于宋代瓷窑的竞争,技术的提高,茶具种类增加,茶盏、茶壶、茶杯等品种繁多,式样各异,色彩雅丽,风格大不相同。
   越窑盏是陆羽在《茶经》中所推崇的窑器,并用“类玉”“类冰”来形容越窑盏的胎釉之美,在当时影响甚大,唱和颇多,如唐代顾况《茶赋》云:“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瓶”;皮日休《茶瓯》诗:“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韩僵《横塘诗》则云:“越瓯犀液发茶香”。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云:“孟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许浑《晨起》诗:“越瓯秋水澄”,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诗:“红炉炊霜枝,越瓯斟井华”等,这些诗都赞扬了翠玉般的越窑青瓷茶具的优美。宋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达到鼎盛时期,生产各类青瓷器,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瓯江两岸盛况空前,群窑林立,烟火相望,运输船舶往返如梭,一派繁荣景象。
   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坚致,造型端庄,釉色青莹,釉层肥厚,莹润光洁,刻工精细,纹饰繁简适度,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
   当代,浙江龙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发展,不断有新产品问世。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白瓷茶具
   大约始于公元六世纪的北朝晚期,至唐代已发展成熟,各地许多窑场都生产白瓷茶具,而以景德镇生产的质量最好。其次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白瓷茶具等也各具特色。
   景德镇的白瓷茶具,胎色洁白细密坚致,釉色光莹如玉,有“假白玉”。之称。自明代中期开始,人们不再注重茶具与茶汤颜色的对比,转而追求茶具的造型、图案、纹饰等所体现的“雅趣”上来,因而使得白瓷茶具的造型千姿百态,纹饰图案美不胜收。
   白瓷茶具具有胚制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的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泽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具中的珍品。

   黑瓷茶具
   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在工艺上设法排除铁的成色干扰,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铁釉着色,便成为漆黑闪亮的黑瓷了。黑瓷是东汉时期的创新产品,产地在南方。当时浙江的上虞、宁波窑即烧制黑瓷。此外,在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东汉中晚期也有黑瓷出土。东晋之后,北方才开始烧造黑瓷。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斗茶,因而非常讲究茶盏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因宋代时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们根据经验认为建安窑所产的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其代表性的作品称为“兔毫盏”。黑瓷茶具胎质较厚,釉色漆黑,造型古朴,风格独特。
   这种黑瓷兔毫茶盏,风格独特,古朴雅致,而且磁质厚重,保温性能较好,故为斗茶行家所珍爱。其他瓷窑也竞相仿制,如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个黑瓷兔毫茶盏,就是四川广元窑所烧制,其造型、瓷质、釉色和兔毫纹与建瓷不差分毫,几可乱真。
   浙江余姚、德清一带也曾出产过漆黑光亮、美观实用的黑釉瓷茶具,最流行的是一种鸡头壶,即茶壶的嘴呈鸡头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至今还存有一件,名叫“天鸡壶”,被视作珍宝。
   宋人衡量斗茶的结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时任三司使给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录》中就说得很明白:“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开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而黑瓷茶具,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                                                                                                              择器-茶具的种类之瓷器茶具——《舌尖上的茶叶》
   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蔡襄《茶录》中这样说:“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情趣。许多诗人还赋诗加以赞美,如蔡襄《北苑十咏·试茶》有:“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苏辙《次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道》:“蟹眠煎成声未老,兔毛倾着色尤宜。”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诗赞:“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陈蹇叔《郎中出闽·别送新茶》诗赞:“鹧斑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黄庭坚《满庭芳·茶》赞道:“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以上所记兔毫、兔毛、兔褐金丝,均是兔毫盏之别名。

   彩瓷茶具
   我国古代瓷器的装饰方法是十分丰富的,一般来说,宋代以前多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等方法,然后施釉入窑烧制。元代景德镇瓷器的装饰方法,除一部分保留宋代的做法外,又大量兴起用笔画彩的方法,这种用彩料画出的花纹图案烧制的就叫做彩瓷。彩瓷又分为釉下彩与釉上彩两大类,在坯胎上画好花纹图案后再施釉,入窑烧制的叫釉下彩。在坯胎上施釉后入窑烧制好的瓷器上加以彩绘,又以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作釉上彩。我国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斗彩、五彩、珐琅彩、粉彩等都属于釉上彩。我国瓷器彩绘极为丰富,其品种有二百多种,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而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然而,对“青花”色泽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将黑、蓝、青、绿等诸色统称为“青”,故“青花”的含义比今人要广。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直到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由于青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高,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元代的日用瓷器新产品不断增加,除青花瓷外,还有枢府瓷、釉里红瓷、青花釉里红瓷、铜红釉瓷和蓝釉瓷等。元代以后除景德镇生产青花茶具外,云南的玉溪、建水,浙江的江山等地也有少量青花瓷茶具生产,但无论是釉色、胎质,还是纹饰、画技,都不能与同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相比。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成为其他生产青花茶具窑场模仿的对象。清代彩绘瓷茶具,把中国的绘画与瓷器的制造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烧制的彩绘瓷茶具,绘画精细,美不胜收。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称“清代之最”。
 

作者:玲儿
日期:2019-02-13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