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态,静坐而候。
茶一直在变,味道也有。只是少了一方交心知人。
固若一席间,你我虽仅一席之隔,我却寻找不到你的思绪万千;近来茶客都有此象繁多,更有茶友愉悦称之:举头等天亮,低头刷手机。
我自也是个“微信圈”人,初时还好,前些日子就有学生与同事就开始投诉于我问道:蒲老也成低头一族了…整理思绪后,后来也给自己每日定下习惯,每天用45分钟时间来处理互联网上的相关事项,其余时间用于好好对待眼前的这一壶茶。
想到每每茶客坐于茶席方,事茶人均匠心待客,唯有茶客抽取手机、平板而低头忙于触屏世界,这茶到是有几分可惜了。一来可惜了事茶者的真诚热情,二来品茶者也如走于平行线中缺少了交集;且不说茶汤口感交流,更是违背了以茶为介提起的那份交心。
有时我们会抱怨距离的长远,使得两者无法以足够因素而交流。但往往最令人抱憾忧心的就如至尊宝所述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坐在你面前泡茶,你却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
再远,不过一杯茶的距离。
举杯间,才是拉开心的远近,无论何如,切勿辜负泡茶者待你的真诚。
茶是生活的茶,滋味是生活的滋味。
一杯清茶在手,观其汤,闻其香,品其味,一杯茶了了,喝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喝茶过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那缕缕飘溢在杯外的清香,浸润着茶人心灵。
陆羽的《茶经》让人们了解了茶,让世界了解了中国。
他无论是凭炉煮泉,去听“鱼眼”、“蟹眼”,还是“一生为墨客,几世做茶仙”的茶人追求,都让茶人们有了认识物质的茶与精神的茶的依据。白居易的“尘心洗净兴难尽,更觉鹤心通香冥”;苏东坡的“香茶嫩芽清心骨,此怀无处不超然”,这些都向世人展现了茶人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
捧一杯香茗在手,领略茶的美好和真趣,品味茶高尚的品格和无尽的魅力。
历史的茶,承担了当时茶人生活的清苦和世事的不公,给了茶人温暖与体贴。
现代的茶承载着人们的紧张,烦躁、贪欲和怨憎。
现代茶人的智慧就在于匆忙间踩一脚刹车,给自己泡一杯茶,静坐小憩,让茶的苦涩警醒紧张疲惫的神经;让茶的清香梳理繁杂的思绪,好一个现世茶仙!
爱茶之人都喜欢茶的宁静、淡泊与醒智,更主要的还是要有一颗平常心。
也就是,喝茶的时候,就专心喝茶;工作的时候就专心工作;听海的时候就用心去拥抱大海;看云聚云散时,不再问为什么。
泡茶过程中的一冲一泡,一提一倒,一敛一放,都好像我们内心世界的不断丰盈、不断收获、不断付出的一段经历,每一泡茶都有不同的茶气,每一杯茶都有不同的滋味,但是一颗平常的心总能感受到茶的鲜爽与芬芳。
其实,我们向往茶的美好与高贵,往往是从茶的清雅开始学习的,高贵与朴素同步,因而我们向生活募集养份和力量,所以,生活的美好滋味,盛在我们心灵的杯里,其醇厚的感觉,更多的是在杯外,而不在杯里。
一杯好茶,还需一份好的心情去品。先辈茶人赋与了茶的灵性,茶又赋与了现代人智慧。
茶与茶人永远都是互动的,茶人爱茶,去茶中寻找家园;茶人悟茶,心即是茶;茶人悦茶,一杯茶入口,芬芳了茶人的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