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江建翔、刘建平、施小马、季益顺就被台湾收藏家并称“当代紫砂陶艺四小龙”。我们感怀时间,曾经许多人的心为他们的作品所触动,而当年和他们一起走过来的人,念念不忘、思味再三的都是那些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愿意想起,就会鲜明如初地浮现在眼前的故事和回忆。
隔着二十几年的时空.多想随着他们年轻时的足迹亦步亦趋地前行,
那时努力、勤奋、悟性都是学艺的要素。
“从头话当年”,不过是时隔多年之后的一个由头,
在艺的世界里,没有江湖大戏那么“剑拔弩张”,
却能让人对着回忆感受另一个时代如一阵风播撒而过,惊鸿一瞥,并随之产生——风骨、风度、风姿、风流……
我们记录,只是将可数的数字将他们的经历罗列,
他们回忆时,则毫无保留,褒贬直抒,
年轻的我们怎能不感动?
正在攀爬的年纪里遇到这样真诚的人,
我们才得以有幸感受到真实。
如果,一个行业,有那么一个人能够坚守紫砂数十年,紫砂也能因这样的人而有尊严,
为什么这样的人不能为我们的榜样?
更何况这个行业中,这样的人不止一个,将他们的话细细思量,会有怎样的启发?
年轻的紫砂人,或许总有―天,会明白他们过往的执念、絮叨的言语.是一种殷切的希望。
盛唐,盛的不是帝王、将相、四海朝贺、酒肆哗语,而是站在时代中心的,以文质彬彬的灵魂以铿锵的容颜为整个时代写下了一个姿态紫砂,也需要那么几个真诚的人,告诉我们几句警句让整个行业保持清醒。
“紫砂是感性的,感性强于理性。它是—个感悟,既然是感悟,那我在教学生之时,为何要有保留呢?”
“老师"两个字从嘴里说出来就是一种尊重,如今走进紫砂工艺厂,仍然有许多人尊称江建翔―声“老师”。这样的样的尊称源起于80年代初期,江建翔数次带徒工班取得不错的效果是学生打心底里的敬意。带班期间,他对学生毫不保留,技艺上倾囊相授,言语上直言不讳。“迄今为止,所带过的学生算起来,共有90多个了。”
江建翔这一代人,最初学紫砂,可以说很多人是奔着解决温饱去的,只是一脚踏上了这条路,也需得认认真真走到底,走得好。精彩,只是个形容词,但最终也是由人本身来叙写的。1976年入紫砂厂进入许成权所带徒工班,因成绩优异,后随汪寅仙学艺,到了19778年正式拜其门下学艺,也让他对花器制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加上其本身对紫砂的研究、领悟,80年代中期以后,江建翔的作品就已经表现出自身风格了,到了后期,更是风格显著。他的花器仿真作品不仅神似自然,且塑形写意,细微处观之,中国工笔画韵味呼之欲出;写意作品,尤其在线条上表到现出十足韵律感,由眼入心的视觉乃至感觉,都令观者观之身心舒畅。精彩,由壶艺来述说。
他的紫砂作品,如谦谦君子,又仿似端端淇奥。若是把他的作品映入你的眼眸里,不消说,必有一些定格的时空停顿。刘建平转益多师,紫砂壶风有破有立,得古韵之高境,蕴新风之雅姿,品读之下使人心生闲远,神游壶外,妙哉。
路指瑶池归去晚,壶中日月如天远。
紫砂原来也是可以醉人,去读刘建平的紫砂作品,不知道茶醒之处有暗香浮动否?
在紫砂的故乡江苏宜兴,刘建平是一个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名字,曾经台湾收藏家口中的“壶界四小龙”之—,从―个喜欢玩泥巴的学徒到现在大家公认的紫砂艺术家,刘建平对紫砂事业有着自己的思考。19岁进入紫砂工艺厂,开始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紫砂生涯,后又择优考进了紫砂研究所,开始了自我紫砂艺术的升华与飞跃。在这—肥沃的艺术土壤中,借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铺垫,加之自己独特的悟性,使刘建平一步一脚印地攀上了紫陶文化发展的高峰。经历三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提出创作紫砂素器“裸体美”的新理念,使紫砂素器的设计与制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紫陶文化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宽阔的前景。
入道不深时,施小马对各种造型均有涉猎。最后,选择了与自己性格相似的方器。不知是性格成就了施小马成为方器高手,还是方器的气质符合他。总之,有点器如其人的特征:刚正不阿、棱角分明、无拖泥带水。
阳光之下,壶如人,人如壶。
天气晴好,窗外一片景明,走进施小马的工作室,一眼便看到了橱窗里的一套筋囊套具,形神兼备,真真切切感觉到有骨有肉,线条不仅曲直分明,且线中有线,线面结合饱满有力,那种力量如精神的刚正。旁边那件提梁方器,方中带圆,方的是远观之型,圆是线条的润和曲直过渡,给人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的直爽感,且不失美感。尽管如此,线条有张力,它使面更具饱满感。他的作品,点、线、面结合极为有力,如―个精神饱满的人,以方立世,以圆行世。
用文字去叙述季益顺的壶艺人生,绝非只一个勤奋可以概括。
上世纪90年代他就已被海内外收藏家赞誉为“壶界四小龙”之—,时至今日,他又已成为收藏界公认的新新一代紫砂领军人物。他在把握紫砂本质语言的同时,把绘画、浮雕、金银丝镶嵌用于壶体装饰,自然地形成“画在壶上、壶在画中”的立体效果,极大地丰富了紫砂壶艺的文化内涵,增强了艺术神韵和张力。
他把紫砂艺术融于生活之中,把高雅的艺术有机地与“日用”相结合,让“壶”的品茶功能在艺术氛围中完美地发挥,创立了花素相融、赏用皆美、情趣灵动、风格独特的“季益顺壶艺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