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我国产茶大省,制茶、饮茶、贩茶历史悠久,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福建也是著名的特种茶产区,产制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四大茶类及再加工类的花茶,除绿茶外,均是福建首创。2014年,福建以364.4万亩位居全国第五位的茶园面积,生产出了37.2万吨毛茶,毛茶产值195亿元,茶产业年产值600多亿元,毛茶产量、毛茶产值、茶产业年产值均位居全国第一。我省现有茶叶企业1.6万家、农民合作社1500多个,全省涉茶人口超过300万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7家,茶叶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水平居全国前列。
近几年,我省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有力地推进了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出台政策措施。2012年3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于当年6月1日起施行。为推动茶产业实现千亿元年产值的目标,根据省委尤权书记在对茶业发展提出了“保护生态、注重质量、做响品牌、着力创新”的十六字要求,2014年8月,省政府出台了提升现代茶产业发展水平六条措施,提出到2018年,在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60万亩、毛茶产量40万吨基础上,通过建设生态茶园、提升茶叶品质,推广茶叶机械、降低生产成本,拓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构建监管平台、确保质量安全,创新经营模式、拓展发展空间,强化服务保障、增强发展能力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我省茶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茶产业综合竞争力。
二是着力实施重大项目。我省从2008年起连续7年实施现代茶业项目,至2015年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8亿元,重点支持安溪、武夷山、福安等26个茶业基础条件好、产业规模大的茶叶主产区发展优质、安全、高效茶业,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1.生态茶园建设。采取“6+1”模式,即种树、留草、疏水、培肥、改土、筑路+绿色防控,营造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域小气候,改善和促进茶园生态平衡,增强茶树防御病虫害能力,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共建设生态茶园72万亩,约占全省茶园面积的20%。2.茶叶初制加工清洁化改造。按照“初制厂生产环境清洁化、茶叶加工燃料清洁化、茶厂加工设备清洁化、茶叶加工流程清洁化”的总体要求,对842个茶叶初制厂车间内外及厂区进行清洁化整治。3.实施茶叶加工能力提升工程。近年来共安排省级资金1.5亿元,扶持215家茶叶企业采购单台价格在30万元以上的生产加工设备,购置茶叶初制、精制或深加工成套生产线,配置高端检测仪器设备,开展设备升级换代,提高茶叶卫生质量水平。4.建设现代茶庄园。2013年我省安排省级资金1000万元开展现代茶庄园试点建设工作,首批在武夷星、华祥苑、品品香等10家茶叶企业(含大田九道山现代茶庄园),建设集“生产、加工、营销、品牌、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具有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的现代茶庄园,展示生态、休闲、旅游茶业之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三是强化产品质量安全。为适应国内外市场新要求,我省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1.加强源头管控。积极探索和实践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为主体的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不断扩大推广应用范围。同时推广“五统一”统防统治模式,按照“统一防治人员、统一植保机械、统一防治时间、统一药剂、统一安全间隔期”的标准,为茶园提供统一服务。2.探索农资监管新模式。在全省主要茶区推广安溪加强农资监管经验,推行“统一归口经营、统一准入招标、统一最高限价、统一货源配送、统一监督管理、统一服务指导”的六个统一管理制度,通过持卡购买、刷卡建档,实现农药可追溯,保障茶叶质量安全。3.建立农药监管信息平台。2014年我省投入1300万元,建成省级和26个现代茶业项目县的监管中心,到2015年底将项目县规模以上农药企业,城区、城乡结合部、乡镇所在地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等重点区域的农药经销企业全部纳入平台监管范围,力争将农药市场销售量的80%以上纳入平台监管。4.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监管平台。目前,我省茶叶类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已经全部纳入省级可追溯平台管理,我厅为龙头企业、示范社统一购买可追溯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统一购置配备专用的追溯码打印机、条码扫描枪,并组织茶叶类龙头企业、示范社开展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软件和相关配套设备操作与使用的培训。5.推进茶叶“三品一标”认证。至2015年3月底,我省已认证无公害茶叶企业53个、面积13.9万亩,无公害茶叶产品82个、产量1.4万吨;绿色食品企业103个、面积8.8万亩,产品142个、产量9700吨。福安、永春、大田、漳平、华安等5个市(县)被评为全省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四是合力打造优势品牌。注重做好三个结合:1.地域品牌提升与企业品牌创建相结合,通过扩大地域品牌影响力带动企业品牌的创建,通过众多企业品牌的塑造与壮大,支撑地域品牌的整体形象;2.提高质量水平与加强品牌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品牌文化,增强品牌生命力;3.突出地域特色与品牌个性化塑造相结合,通过整合资源发展壮大品牌创立的主体,同时突出特点、准确定位、彰显特色,引导市场消费与个性品牌互动。
五是强化科技支撑。1.加快新品种选育与推广。鼓励新品种选育,从2012年起省级财政对上一年度获得国家级、省级审定的茶树新品种,每个分别给予选育单位一次性奖励50万元和30万元。全省无性系良种推广面积达95%以上,远高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全省平均茶叶亩产从30年前的24.5公斤提高到102公斤,为全国第一。2.拓展茶叶精深加工。茶叶精深加工是提升茶叶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天福茗茶、八马、武夷星、华祥苑、品品香、春伦等茶叶龙头企业在茶叶精制加工方面为福建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福建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茶叶企业在提取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茶有效成分的深加工方面不断突破与创新,成为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我省茶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茶园面积较快增长,近年来每年新增面积约在15万亩左右,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较大压力;茶树品种结构不尽合理,茶区主栽品种单一,采摘期集中,导致劳动力紧缺、茶叶产品品质下降;茶叶生产经营以农户家庭为主,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不高,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茶叶品牌多但市场竞争力不强,茶叶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有限等。因此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今后,我省茶产业要立足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做响品牌、提质增效,实现年产值超千亿元的目标。因此,要进一步采取必要措施,促进福建茶产业健康、稳步、持续发展。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茶产业投入。实施好2014-2016年第三轮现代茶业项目,在重点产茶县(市)实施生态茶园建设、茶叶初制加工清洁化改造、茶叶加工能力提升和生产与加工技术培训等重点项目,扶持一批重点基地和重点龙头企业,提高我省茶产业综合竞争力;同时,推动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引导茶叶加工、经营企业和茶农努力增加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民间资金投入茶产业。
二是进一步打造地域优势品牌。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大品牌茶叶标准化生产力度,扩大标准化生产规模,使标准化生产覆盖品牌茶叶的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大的全过程。把茶文化的挖掘、宣传与品牌的推介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茶博会、农博会等展会平台,扩大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的影响力。更加重视发挥资本在地域性优势品牌升级中的作用,鼓励条件成熟的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对上市融资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加强茶叶品牌的管理保护,加大对品牌的服务和监管工作,规范市场秩序,依法保护品牌和实施产权。
三是进一步提升茶产业创新能力。加大茶树种质资源利用、新品种选育、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叶连续化加工、有害物质含量控制、茶叶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力度;加强农、科、教三方合作,建立科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同时,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创新技术推广机制,探索与产业化发展相配套的区域性专业技术推广部门与科技示范场、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技术推广模式。
四是进一步强化茶叶质量安全工作。从福建的实际情况来看,要进一步广泛宣传,强化质量安全意识,把安全生产转变为生产者、经营者的自觉行动;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标准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加快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加强过程控制和质量监督;加强对企业和农民的示范、培训,逐步推广、普及质量安全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