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缘何成好壶
 
   紫砂缘何成好壶
 
   如果说顾景舟还有遗憾,那就是他的天价壶多为传统器型,而非自己独创又能称尊的紫砂重器。
 
   他一生究竟制作了多少把紫砂壶,其中又有多少是自己满意的,同样没有考证和记载。紫砂学者宋双才先生讲了一个故事:曾经,有人拿了一把顾景舟的壶登门求证,顾景舟接过来放在桌角上,给客人倒水时不小心一下子拂掉地上,他倒没有显出多么心疼,主动赔上一把自己的新壶。后人解读,那把壶应该不假,只是顾景舟对自己的这件作品不够满意,于是故意让它摔碎了。不留遗憾在人间,也让世人对顾景舟多了许多敬仰。
 
   由此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瓷都景德镇的角角落落都堆满了废弃的残瓷烂罐,而在陶都宜兴则难寻觅一块半片的紫砂残影。是紫砂壶太容易做了,还是很少废壶?随着紫砂从业者人数激增,好泥料供不应求,有关紫砂泥料的存量成为业内外争论不休的话题,有的说根本用不完,有的认为绝对没有说的那么多。我曾在丁蜀大家丁亚平家里的地上,见过堆满了做好养熟的紫砂老泥,据说已经陈放多年,早就没有了新泥的燥气和潮气。他告诉我,这些老泥都是夫人多年前亲手为他准备的。问丁先生什么时候用,他笑着说好泥不急用。几次丁蜀行,只有汪寅仙告诉过我,当年她曾根据张守智教授的设计,制作出两套茶具,有一套因火大起泡,她舍不得扔掉,自己用砂纸打磨了整整一周时间。爱泥如命,可谓紫砂大师的德行之一。
 
   若要在紫砂大师里比谁做壶做得慢,何道洪先生算一个。说起来,何大师那远远落后于壶价上涨的做壶速度,让紫砂藏家既难忍受又毫无办法,只有慢慢等。几年前一次采访,女儿何叶当着何道洪先生的面告诉我,她们姐妹俩看父亲做壶太辛苦,曾试探着提出,像壶身打坯这样简单点儿的活儿可以交给她们来做,岂料父亲顿时火冒,当场划线:“你们出去,再这样说就别进我的工作室了!”从顾景舟的守道到何道洪的变法,既有中国紫砂人的百年执着又见时代精神,成为大师榜样的力量所在。
 
作者:玲儿
日期:2019-05-11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