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有40%的茶叶还在树上,浪费严重,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提升茶产业的多元化开发”。5月25日下午,在第十五届中国科技年会第20分会场举办的“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发展论坛”会上,我国茶叶界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在会上做了“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精彩论述。他在发言中呼吁,“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存在产能过剩、出口限制、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过低等问题,中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
“茶产业升级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但我们很多所谓的创新没有转化成成果,浪费了宝贵的科研经费。”陈宗懋院士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
“科技创新需要一种执着精神,我们做茶叶研究的其实和水稻研究很相似,都是搞农业科技现代化。不深入田间地头是不行的,想逃避烈烈炎日是不行的,理论是需要和实践相结合的。”说到这里,已80岁高龄的陈宗懋院士显得有些激动。
陈宗懋院士的呼吁引起了与会专家和来宾的共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专家们特别提到茶产业转型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还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深入“田间地头”,与市场、企业广泛交流。
本次论坛吸引了全国200余位专家学者前来参会,很多专家已做了精心准备,带着成果前来寻求合作。
“贵州要发展700万亩茶园,应该在茶叶机械上大有可为”,在论坛上演讲的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宋志禹无不遗憾告诉记者,没有一家企业前来咨询和洽谈。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屠幼英演讲的“茶叶品种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特别提到了贵州茶叶儿茶素分布均匀,其滋味浓而不涩。
她研究的信息应该说对正处于转型发展的企业非常有价值。事实上,在两天的论坛会上,记者观察到,贵州茶叶企业前来参会的只有几家,来打一趟就走了,没有与专家深入沟通和交流。
“企业参加太少了,为了让参会人员便于与演讲专家沟通,专门设置了提问环节,不仅没有见到企业提问,更没有企业自始自终参加,”主持论坛会的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为此深感遗憾。
统计显示,我国2/3以上的科研不能进行二次转化。大多数成果只在本单位或本院所进行转化,走不到企业中间去。由于科研投入对中期和后期产业化时重视不够,造成长期以来科技和经济的“两张皮”问题解决不了。
据贵州省科技厅不完全统计,全省科技在茶业的增长中所占的份额不到40%,约2/3的科研成果没有全面推广,以致大多数自选成果闲置和浪费。
“能简单责怪企业吗?”夏涛认为,这与我们当前的体制和学风有关,很多专家没有很好地与企业密切对接。使得当今农业科研院所的部分科技人员只会“纸上谈兵”、“高高在上”,不会“下地种田”的现象普遍存在。
事实上,科学技术在贵州茶业领域的推广应用还很不充分。科研院所和大专院在科技的投入上是以供方为主,很少考虑这些课题是不是能够很好地为企业服务。
“只讲理论不结合实践,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让企业难以承受,部分科研院所缺乏服务意识。”湄潭栗香茶业公司总经理谭书德道出了不愿参会的原因。事实上,栗香茶业迫切需要在香气上下功夫,可是很多科研人员以忙为由不愿合作。
如何解决‘两张皮’问题,贵州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景宾南认为:“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要以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为出发点。企业的平台正是以产业和应用为目标,技术资源在企业平台上才能有效地整合。”
“茶叶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要落实到提高产业水平上来”。夏涛呼吁,企业不仅要紧盯市场销售,还要紧盯科研成果,科研单位也要转变观念,不要闭门开发项目,要深入市场,深入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研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