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举行的“紫泥沉香——2015宜兴紫砂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达成一致观点,紫砂泥被有意识地提取使用不早于明代中晚期。
宜兴紫砂到底源于宋代还是源于明代,学术界一直颇多争议。
年过八旬的陶瓷权威张浦生在会议交流中表示,目前书籍最早关于紫砂的文献记载是明代正德年间一位叫供春的书童跟金沙寺的僧人学习澄炼紫砂泥烧陶, 而现存实物表明,活跃于万历年间的时大彬是紫砂壶工艺的奠基人,紫砂工艺从那时起才发展起来,到了清代,陈鸣远、杨彭年、邵大亨等作为革新者,使紫砂艺术变得成熟,“海内竞求鸣远碟,宫中艳说大彬壶”就是对紫砂名家作品进入宫廷、远销海外的赞誉。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陆明华说,有专家借 北宋著名文人的诗句如“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等,认为宋代即有紫砂,但综合分析当时的史料和制茶工艺,这些诗句说的当为产于福建的建窑天目 盏。而40年前宜兴羊角山考古认为那里的紫砂窑址的烧造上限是北宋时期,已经不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南京明代太监吴经墓出土的紫砂壶是目前可确定时代最早的 一件,下葬时为明正德年间,无论制作工艺还是烧造工艺均相对粗糙原始,是紫砂工艺最早期的作品,从工艺演变来看,紫砂壶的形成年代也不可能上溯到宋代。
学术研讨会上还举行了《蜀山窑——明清窑址考研发掘报告》的首发式,公开了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对宜兴蜀山古窑址的发掘成果。考古领队杭涛告诉记者,窑址 发掘表明,紫砂陶器有一个从穿心铫、罐等大器向紫砂壶等小器演变的过程,工艺也同步由粗变精,出土紫砂器的时代不早于明代中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