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铁器的选择
文化的考量
早几年长草的是日本南部的铁器。日本铁器乃中国铁器的传承。每每看见这些类似的传承我就很愤愤然的。我们敦煌壁画的调色方法传去日本在中国失传;我们的漆具传去日本在中国没落;我们的针灸传去日本,而我们的中医大都姓西······
日本龟文堂和龙文堂的铁壶动辄上千,贵则上百万,中国的人趋之若鹜的奔袭购置,不辞辛劳可见其收藏价值。也让我这个屁民望尘莫及。
这里我不得不说日本人对文化的传承和重视。
1、日本的匠人文化
1955年,日本建立了“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政府在全国不定期的选拔认定“人间国宝”,将那些大师级的艺人、工匠,经严格遴选确认后由国家保护起来,并予以雄厚资金的投入,以防止手艺的流失。
匠人文化的本质,只是二个词:一是敬业、一是认真。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当匠人文化被全社会所承认,敬业和认真这二个词,被整个日本社会接受和发扬。它们被化入到日本人的骨髓中,成了日本社会的“常识”和“常态”。
“匠人”在日文中写成“职人”。作为匠人最典型的气质,是对自己的手艺,拥有一种近似于自负的自尊心。这份自负与自尊,令日本匠人对于自己的手艺要求苛刻,并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
“职人”中,有豆腐师父、三味线师父、蓝染师父、居酒屋老板娘、玩具店师父等等传统艺匠,旧式工作方式所具有的情味,人与技艺日日相依,相互扶持走过的年代,令人心生敬意。
对于如何使手艺达到熟练精巧,他们有着超乎寻常甚至可以说近于神经质的艺术般的追求。他们对自己每一个产品、作品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以自己的优秀作品而自豪和骄傲。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任,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会被看成是匠人之耻。甚至会在业界遭人唾耻,而绝迹于这个行业。
这是日本铁器闻名与世界的原因之一。
2、中国的铁器
说起来比较汗颜,日本的铁器来源于中国的唐朝,是随着佛教的传习随茶传入日本的。但是因为过去种种这种民间的匠人因为生计的问题,地位的低下,辛苦渐渐断层没落。现在在我自己居住的城市已经看不见冶铁的匠人了。北方区域还或许可以偶得一二。对于铁匠有固定熔炉和走炉两类。走炉匠人以前是奔走于各个市集,修打和贩卖生活类铁器,在最近的一部片子里我看见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几乎没有生意,而走铁的匠人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但是却并无后来者可以传承。
中国铁器的冶炼开始在春秋战国时代,止步于清。铁器的类型有农具、手工具、兵器及杂器,而以农具和手工具为大宗。与铭刻文字有关的手工具有:锛、凿、锥、锤、刮刀、削、钩、针、锯、斧。《管子·海王篇》称:工匠必有斧、锛、凿、锯、锤,是当时手工艺的真实写照。铁工具远比铜工具锋利,它在铭刻文字中的运用,如同毛笔在书写文字中的运用一样,必然引发一场技术革命和艺术革命,这在时刻文字和古玺文字上尤其突出。
3、泽州铁器
晋城古称泽州,因铁矿资源和煤矿资源丰富,造就了天然的冶铁优势。历朝历代都有在此设官冶铁的传统。以工匠姓氏命名的“九头十八匠”,如东谢匠、西谢匠等27个村名至今仍然沿用。
晋城的冶炼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后唐长兴二年 (公元931年)官方允许百姓冶炼铸造铁货,泽州和潞州地区民间铁货驰名海内,铁货商人涉足全国。宋代在古泽州设“大广铁冶”,为全国著名冶铁区之一。清道光年间,凤台县(今晋城市城区、泽州)已成为山西铁货业中心。陵川县平城镇司家岭村发现的大规模冶炼遗址,再次印证了历史上晋城冶炼技术的发达和辉煌。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铁货产品附加值不高、品位低的问题开始凸现,泽州铁货曾一度失去往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