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壶看历史的厚重
从纽约备展、选样、拍摄到展览的策展规划,林衍敬筹备了有半年多的时间,最终展览呈现的紫砂器涵盖全面,包含了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的壶、茶仓、文房等品类。著名鉴宝专家、市场评估专家邓丁三看过展览后表示,“这是目前国内民间做得非常全面的紫砂器展览之一,从素壶到花壶,各种品类都涵盖了,而且有一些壶是国内很难得一见的”。
著名书法家、鉴定专家王敬之还专门为此次展览题名“紫泥古韵”,他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些展品中,最为难得一见的就是这两件紫砂泥金的茶叶盖罐,因为紫砂和泥金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不是很长,能保存得这么好是很难得的。藏家很年轻,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在文化弘扬和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让我很感动。紫砂壶不只是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很喜欢,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多强大”。
关于紫砂壶有一种说法,“一无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无名”顾名思义就是无款,但“无款多佳器”,而且“思亭”、“孟臣”、“逸公”等署款比比皆是,但真伪难辨,正所谓有款求其真,无款求其善也。“这次展出的紫砂壶大都是无名的社会用壶,正因为无名,所以没有赝品也没有水分,是实实在在的、古代的、距离我们生活最近的一些艺术品,从中可以看到历史的厚重感。”王敬之说道。
对此,林衍敬表示,这次展出的紫砂壶虽然不是大名头的制壶大师的作品,但其中有不少在当时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名家作品,比如清中期邵形龙制山水粉彩大莲子壶、陈鸣远父亲所制“子畦款平盖扁圆壶”,还有那对清代紫砂五彩描金茶叶罐都是非常罕见的作品。
紫砂壶市场有多热
明清时期紫砂壶的价值已然不菲,有“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近年来紫砂壶市场热度猛增,尤其是一些大师壶动辄百万,甚至千万元。比如在2014年嘉德春拍中,顾景舟《九头咏梅》茶具拍出2875万元的天价。在今年保利春拍中,清初陈鸣远制《素带壶》拍出3162.5万元。同年在北京东正春拍中,顾景舟《大石瓢》拍出2817.5万元。据统计,顾景舟的紫砂作品突破千万的已经有13件之多。
与之相比,能够引发激烈争夺的古董紫砂壶屈指可数。最大原因就是收藏的门槛高,鉴定难度比较大。陈鸣远《素带壶》之所以能够拍出天价,主要因为这件拍品是庞元济旧藏、李氏家族旧藏,流传有序、来源可靠,而且是翦淞阁文房韻物志专场,有一定的品牌保障。
邓丁三表示,“紫砂壶的市场主要是台湾藏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买起来的,他们最早介入这个市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一把顾景舟制的名家壶就大概在10万元左右了。紫砂壶市场的大幅飙升,主要是内地藏家开始进场,即便现在这么高的价格,紫砂壶的收藏群体还是很小众的。他们对于藏品非常挑剔,只有遇到品质出众的或收藏体系中有缺项的紫砂壶才会出手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