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清韵 千秋同心
普洱茶
 
   紫砂器,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紫砂器的制作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多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今天我们介绍一下清代紫砂器。
   清康、雍、乾三朝紫砂器的式样比明代更加奇特,同时开始注重器表装饰。其装饰手段千姿百态,有泥绘、加彩、浮雕、堆泥、贴花、施釉、搅泥、镂孔、包漆、包锡、磨光等,层出不穷,因器思变,可以说是集各种工艺之大成。
   宜兴窑作为江苏地方窑,曾一度在康、雍、乾三朝受到皇室的重视,享有御用官窑的同等待遇,这是清代其他地方窑除景德镇以外所不能比拟的。宜窑紫砂除了茗壶制品之外,因材质的可塑性,一些文房陈设器也是可圈可点。例如“清雍正 彩绘花鸟图笠帽大壶”,此壶泥质细润,色泽深褐,雄浑壮硕,气度不凡。高身壶体折肩平顺,圆转周正,笠帽形壶盖板沿宽厚,与高颈壶口密合,壶流粗壮上翘,流口宽大,壶把扣于壶身,制作工艺精湛,整器有雍乾时风。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传世品来看,一般加彩大壶,多失之粗率艳丽,很少有如此笠帽壶,器形雍容华贵,画意清新高雅,精细度也与官窑水平相近。局部还残留描金的痕迹,而描金装饰基本只见于宫廷紫砂器皿上,由此可断此壶应属于宫廷指定烧造的皇室用器。
   最能代表宫廷紫砂工艺的首推彩泥堆绘,此种装饰手法是用各色泥浆绘于坯体,并有一定厚度,类似印章薄意雕刻效果的一种装饰手法。泥绘装饰源于旧时的漆器堆雕工艺方法,在已成型完工时而保持一定湿度的坯体上用本色泥堆画,局部、细部用专制工具精细雕琢,使之质感强,有浅浮雕、薄意雕的效果,烧成后的泥绘作品,色泽稳定,历久弥新。常见的泥绘材料有白泥和本山绿泥绘,黑地泥绘则色泽对比鲜明。如坯体干湿度不一致,粘附力差,泥绘图案则易剥落,故传世精品较少。
   “清乾隆 杨季元制彩泥堆绘花卉翎毛图铺首方尊”,此尊尺寸颇大,器型仿青铜器形制,制作工整有致。紫砂胎通身敷以嫩黄泥为表,仅双耳与底足露胎,彩色泥绘并堆砌于外壁。器身四面及颈部正反两面,分别饰以花鸟树石景物,画面清丽秀雅,画意颇似新罗山人的绘画风格。整器壮硕雄伟,肃穆恢宏,一派皇家气度。全器用料考究、画意静穆隽永、画工精湛超凡,为乾隆御用紫砂陈设佳器。圈足内藏,器底中心钤印“杨季元”篆书阳文款,为宫廷紫砂精品。
   “清乾隆 彩泥堆绘山水笔筒”,器身以宜兴紫泥为体,敷以嫩黄泥为表,彩色泥绘于外壁。玉璧式圈足,器底钤印三行六字“大清乾隆年制”篆书阳文款。画意颇似范宽的《临流独坐图》,表现崇山峻岭的山野景象。山中点缀溪流飞瀑和楼阁寺观,气势恢弘,云烟浮动,近岸秋林茆亭有一老叟临流听泉,意境深远。此件笔筒与同时期杨季初、杨季元泥绘手法不同,所作泥绘略薄,然层次丰富,画面清雅,别具一格。
   清初外销器多见于欧洲博物馆陈列,可见其在陶艺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一直为许多资深藏家所称许及珍爱。外销的紫砂器多以朱泥制作为主,制作技艺往往加以贴花、镂空、泥绘等工艺手法,其烧成技艺上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且造型变化多端,更有同时期名家参与制作,不但学术上评价甚高,更引起收藏家们的重视。比如“清早期 朱泥狮钮贴花镂空十二开光高足玲珑壶”,壶身均匀分布十二个圆形开光,镂空并贴塑各式纹饰,盖顶圆雕狮子钮,瑞狮张口露齿,脚踩绣球,神情生动,活灵活现。奇特之处在于绣球可自由转动,工艺独到,尤见匠心。
   紫砂陶艺进入嘉道年间,由于一批文人参与其中,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石梅、乔重禧等金石书画家在紫砂壶上的书画创作、诗文铭刻,给本来日常的茶具注入了文思雅韵,并影响了晚清的紫砂铭刻风气,兴起了“文人壶”的风潮。文人精英参与紫砂壶的设计制造,把翰墨趣味和艺以载道、沉醉自然的文人趣味融入其中,紫砂壶的面貌便从此不同了。从陈曼生、瞿子冶到后来的梅调鼎,成就了“文人壶”的三级跳,使之达到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度。
   “清道光 杨彭年摹古石泉品定款紫砂三足炉鼎壶”,乃与陈曼生合作的陶工杨彭年的作品。壶身呈圆形略扁,宽口溜肩。宽大壶盖圆鼓饱满,蘑菇钮,便于提起。直管状短壶嘴,内壁为一眼,把呈圆形,壶底有呈等半月形外撇的三足。壶身刻铭“毋执牛耳,以砺吾齿。壬寅春日,友琴”;另一面刻梅竹双清图。壶有“杨彭年摹古石泉品定”印款,由此推测石泉应属杨彭年同时期文人,乃名手制器用以赏玩。壶形光素典雅,文韵十足,文人茶道的清风雅致漫溢其间。
   “文人茶具”深得茶人青睐,尤以玉成窑传器为甚。玉成窑由被誉为“清代王羲之”的宁波籍书法家、诗人梅调鼎开创,它不仅仅是一个文人紫砂窑口,更是一个由书画大家、文化名人领衔,制壶名手、陶刻高手共同参与的制陶工坊。“玉成”系敬辞,意为成全。当时宁波文风鼎盛,文人墨客云集,文人雅士为紫砂器题词作画,所刻词句切器、切题,隽永秀丽,美不胜收。紫砂器造工又精妙简巧,可与美玉媲美。其浓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玉成窑墨宝紫砂,成为曼生壶后又一文人紫砂杰作代表。“文人壶”也在梅调鼎时代达到艺术顶峰。
   “清同光 玉成窑徐三庚铭刻扁圆壶”,是一件难得一见的玉成窑茶具,此壶虽无款,然而壶式、泥料及铭文具有玉成窑特色,为晚清著名篆刻家徐三庚铭刻。目前所见玉成窑传器上用印,大多出于徐氏篆刻,而徐三庚又是晚清享有盛誉的书法篆刻大家,并善摹刻金石文字,其与玉成窑的合作,实为相得益彰。
   文化、艺术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使得紫砂制器成为收藏界的宠儿。
   “一壶冲古意,千秋有同心”。正是那一份份浓郁醇厚的紫砂情,把无声的砂泥化作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瑰宝,在历史的年轮中派生出别样的风景,让人不由得感慨那“壶中日月长,山窗无依样”的紫砂情怀。而这一件件在千回百转的曲折流淌中依然高雅脱俗、清韵不减的紫砂艺术,也将带着茗茶的芬芳,继续绽放。
 
作者:玲儿
日期:2015-11-28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