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明清官窑瓷器
普洱茶
 
    在距今三、四千年的商周时期,人类烧制出了原始青瓷。如果说火是人类利用自然的第一次尝试,那么,华夏先人将瓷石烧成坚硬的原始青瓷,进而在东汉时期又烧制出成熟的瓷器,这一质的飞跃,则是在继陶、青铜之后,人类造物的又一杰作。自此以往,瓷器的用途由开初的礼器、日用器逐渐扩大到人们的各个生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以至逐渐登上了艺术的殿堂。
  斗转星移......
  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社会正走向它的尽头。然而,在这五个半世纪中,社会并不乏微妙的变化。在时代变化的大背景下,明、清时期,五彩缤纷的彩瓷迅速取代了苍翠的青瓷,占据了瓷业的首席。唐宋名窑难企及,明清箐华色更佳。在清代康、雍、乾三朝,景德镇官窑瓷器终于依托华夏数千年文明的底蕴,依持其本身具有的功利性,攀登上瓷史的高峰。 官窑简史 
    中国的瓷业生产分官窑、民窑两条线索发展。明代晚期以后,在民窑中,又分为内销瓷和外销瓷两条支脉。本网站仅介绍景德镇明、清官窑瓷器。
    色彩缤纷的追求  
    古今中外的皇家贵族,一贯以制定自家专用器皿为身份的象征。古代中国是封建大国,又是瓷业发达的国家。在商、周时期至唐、五代的皇家贵族墓葬中,都有为其专烧的瓷器出土。由这些陪葬器物分析,在商、周时期,南方,特别是吴、楚等青铜文化不发达的地区,有以原始青瓷代替青铜器随葬的现象;六朝时期,有以青瓷代替玉器随葬的现象;至唐、五代,青瓷多仿金银器、漆器,它们都是各朝各代皇家贵族身份的象征。在这漫长的两千多年中,时代变迁,王朝更替,瓷业发展,而贯彻始终的是瓷国皇家贵族青睐瓷品的传统。在我国,它的原料易得,而成本与制作又较青铜、玉、金银、漆器容易,在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达地区,当然以后者为贵;但反之,瓷器的可塑性使其成为皇家贵族祭祀、日用、赏赐、交往礼品、陪葬的首选之物。 
  明、清两代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品种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过去那种"釉如玉"的青瓷,不再为皇家贵族文人雅士所追求了。从明代洪武朝开始,以青花瓷为代表的彩瓷勃兴起来:五彩、斗彩、素三彩、釉下三彩、珐琅彩、粉彩......纷至沓来。这一系列釉上彩新技术的开拓及颜色釉品种的不断创新,其实不仅是中国制瓷业辉煌成就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意识发生深刻变化的一种反映。 
  中国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修身养性观念,是所谓"仁、义、礼、智、信"。汉唐以降,出现青瓷独盛,并且呈历久不衰态势的原因之一是皇家贵族、文人雅士们执着的追求青瓷那如玉一般的釉色,将青瓷人格化。因为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以玉比德"的传统,认为玉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十一种美德,而当他们将如冰似玉的青瓷器皿置于案几,或品茗时频频显现之际,实质上也正是他们对自己德行操守的一种炫示。北宋,李觏公开反对孔、孟和董仲舒等人脱离实际物质利益空谈"仁义"的一系列观点,认为反对讲利的一切主张,都是"**之生,反人之情”的,而提出了"人非利不生"的功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南宋陈亮、叶适继承李觏的思想,认为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乐其内而不愿其外"的主张和"尽废天下之实"的理论——人只要精神生活,鄙视物质生活——在事实上也是行不通的。在批判的基础上,他们还明确提出:人的需要应该是全面的,人即要有精神生活,也要有物质生活:人应该"各务其实"。这些思想主张,更给后人以深刻的影响。明代中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一种强烈要求摆脱旧思想道德束缚,公开谈论物质享受的思潮已不可遏制。时代的洪流不可阻挡,帝王和文人雅士们纷纷淡化了对象征"洁净无瑕"品格的青瓷的追崇。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之下,瓷业生产自觉不自觉的迈出了从单色釉到彩瓷的步伐。 
   朱明朝廷效刘汉、赵宋之法,是中国历史上封建专制的集大成者,专制思想渗透了社会的每一根神经,瓷业也不例外。它建立了御窑厂,专门为朝廷生产大量的祭祀、赏赐、生活用瓷。从明初青花、釉里红,宣德青花五彩,成化斗彩,正德素三彩,万历五彩到清康熙珐琅彩,乾隆粉彩,事实证明,彩瓷的魅力是不可争议的 。况且景德镇是青花、釉里红的故乡呢。清康熙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开放的一个朝代,康熙帝亲督宫廷造办处生产出洋为中用的珐琅彩瓷。同时,满清王朝较朱明王朝更少中国正统思想的束缚。由此,官窑瓷发展到清代,粉彩成为其主要品种,是古陶瓷史上的自然。 
   宋元官窑 
  宋代,瓷业发达,朝廷始建官窑。 有北宋汴京官窑(至今未找到窑址,疑已被埋入地下十几米处)、汝官窑,南宋官窑,但规模都不大,器物不多,且造型、釉色多仿青铜器、金银器。元代宫廷在瓷土原料量大质优的景德镇设立了官窑--浮梁瓷局(著名的枢府铭印花碗、“太禧”铭器物是元代官窑为当时的军事机关枢密院和专门管理祭祀的机构太禧宗禋院专烧的器物。),为明宫廷开朝伊始就在景德镇设立规模可观的御窑厂铺平了道路。 
   明清官窑 
  中国的陶瓷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到明、清时期已硕果累累,展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景象。朱元璋的开国谋士刘基在元代曾做过江西著名产瓷地高安县的县长(高安于1980年曾出土过全国最有名的元青花窖藏)。当然,刘基与朱明朝廷在景德镇建御窑厂是否有直接关系已不得而知,但据考证,明廷在洪武二年就在景德镇建立了御器厂却是事实。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它的各类陶瓷制品琳琅满目,璀灿生辉。明、清两代的景德镇官窑瓷业和国势紧紧相连--国势盛,瓷业兴;国势弱,瓷业衰,从明代洪武二年(1369)至清代宣统三年(1911),三起三落,历时524年。
   明代洪武二年,明朝廷在景德镇珠山建立了御器厂,总面积为54300平方米。厂为国家投资,派员管理;器为朝廷所用,检验严格。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六朝,三三分为两个时期。此两期御器厂新品迭出,官窑器古雅精美,是明代御器厂的黄金时期。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前期,史称三朝盛世,也是古陶瓷瓷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明早期
   明早期指洪武、建文、永乐、宣德四朝(建文朝一般并入洪武朝,1368--1435)。洪武御器厂的建立,开写了瓷史的新篇章。洪武官窑的主要品种是白瓷、釉里红瓷、青花瓷。白瓷传世品不多,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九十年代分别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和景德镇御器厂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白瓷,主要器型为碗、盘、爵,应为祭祀器。据《明实录》记载,曾为僧人的朱元璋在明初的几年,祭祀颇多,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星移节气都要祭拜,并明确规定:"今祭祀用瓷以合古意(此处古意指商、周时期祭祀用瓦器)"。洪武元年(1368)三月祭太庙所用的祭器中就有"瓷爵十六只"。御器厂在永乐年间有较大的发展,在宣德朝进入黄金时代,这两朝是御器厂的第一个高潮期。永乐朝在官窑器上开始书帝王年号款,宣德朝的官窑瓷器绝大多数书帝王年号款。永乐、宣德两朝的主要品种仍为白瓷——永乐的白釉润腴秀美,有"甜白"之美誉,青花瓷——"青花首推永宣"是中国古陶瓷界的共识。永、宣青花使用进口青料(译音苏泥渤青)绘画,加之拓法的绘画笔法,使其具有入瓷三分的魅力。另外,孔雀蓝釉、黄釉等颜色釉瓷也较洪武时期数量增多。永乐青花云龙纹扁壶,造型硕大,器型具伊斯兰器风格,青花发色浓艳深沉,画笔豪放遒劲,行龙腾云,明帝国气势展露其间。
   明空白期 明空白期,即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此期官窑器物中仅发现一件书官窑款的敕命牌。景德镇珠山御器厂正统地层中出土的青花瓷器表明此期官窑并没有完全停止生产。1964年,南京明故宫玉带河河床淤泥中发现了一批上承永乐、宣德朝,下启成化、弘治朝的精美瓷器,据考,为空白期的官窑产品。正统青花龙纹大缸,胎体厚重,器型硕大,青花发色浓重,虽然未书帝王年号款,腾龙也尽显王气。
   明中期 明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1465--1521)三朝。成化官窑瓷,早期承宣德朝官窑瓷的豪放之气,晚期形成本朝精巧细腻的风格,是明、清御器厂的第二个高潮期。此朝官窑瓷的品种增多,除前述品种外,还有绿彩、斗彩、素三彩等新品种面世。黄釉瓷量大质高。绝大多数器物都书帝王年号款。成化素三彩香熏,造型灵秀,色彩古雅。器分上下两部分,中空,嘴通,用以燃香,成化帝王年号款赫然于器底,至尊至贵。也许是年代久远,且为实用器的缘故,此器仅见于景德镇御器厂出土,不见传世。弘治御器厂的面纱还未完全揭开,绿龙纹品种是其特色产品。正德官窑瓷在前朝的基础上又繁衍出许多小品种, 在黄地绿龙盘上填以红彩,有祝愿皇(黄)上洪(红)福齐天之意。 明晚期 官窑瓷史上的明后期一般指嘉靖、隆庆、万历(1522--1627)三朝。此期的官窑器由于需求量大,且国力有限,故开始"官搭民烧"-将官窑的一部分生产任务下放到民窑去完成。此三朝器物造型的共同特点是多六棱式、八棱式、瓜棱式、葫芦式等异体造型。除上述品种外,五彩瓷是其特色品种。此期的御器厂虽大势已去,但三朝官窑器仍各有千秋。嘉靖官窑青花瓷发色紫艳,独步瓷史;隆庆官窑器虽数量不多,但件件规矩精美;万历五彩瓷,色彩斑斓,不愧为瓷史名品。明官窑自万历三十五年以后无官窑瓷生产的档案记录,故一般认为,明代官窑至此即终,但故宫博物院所藏?quot;大明天启年制"款青花花篮纹盘似乎还在低吟着官窑的长诗。 清早期,中期 清顺治十一年恢复了官窑瓷的生产,但似乎很快又停烧。所以清初时期只有"大清顺治年制"黄地紫彩莲瓣纹盘等可数的几件器物好似清官窑的序曲,沉沉低吟。明、清官窑瓷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1662--1796)进入了其最辉煌的时代。清代御窑厂的规模较明代扩大,清代档案明确记载有官员督窑。特别是督窑官唐英,以"陶人"自励,从雍正七年起协助窑事,到乾隆时期任督窑官,于乾隆二十一年去世,呕心沥血,兢兢业业。雍正、乾隆二朝官窑盛世,其功不可没。康熙官窑瓷,胎质坚致,大器频出,青花、五彩尤为让人称道;雍正官窑瓷,无论大件小器皆工艺精湛,颜色釉瓷匀净怡人;乾隆官窑的特种工艺瓷,以瓷琢它山之料,惟妙惟肖。特别是三朝的珐琅彩瓷或古拙华贵,或清丽典雅,独步瓷海;粉彩瓷或色料柔美,或做工精细,开一朝之风。它们都不愧为盛世之作。嘉庆朝前期的官窑瓷仍继承乾隆朝的风格,尚精细,后期衰势渐显。 清中晚期 瓷史上一般称道光、咸丰时期(1797--1861)为清中晚期。嘉庆朝前期的官窑瓷仍继承乾隆朝的风格,尚精细,后期衰势渐显。道光朝的器物釉面不甚光润,以致波浪釉是我们今天鉴定此朝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慎德堂(道光皇帝的堂名)制"款瓷是道光官窑瓷中的精品。咸丰朝官窑瓷的质量曾一度回转,略有精品出。但咸丰六年以后的十余年间,战火弥漫景德镇,御器厂被烧停产。自此,景德镇官窑瓷业一蹶不振。 清晚期 清晚期即同治、光绪、宣统(1862--1911)三朝。"体和殿制"款瓷和为道光皇帝大婚所烧的红地金彩瓷、黄地粉彩瓷堪称同治朝官窑瓷的亮点。光绪朝的官窑瓷,多仿康熙青花、五彩,但与盛世之器相去甚远;粉彩瓷多乘前朝之作,慈禧太后的专用瓷(大雅斋瓷)尚可圈点。宣统一朝,虽仅三年,但其官窑瓷精致规整,具有现代气息(宣统青花花卉纹瓶表现得十分明显),不仅为景德镇明、清官窑瓷器,也给中国古代官窑瓷器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明、清官窑瓷器的品种 。
   明、清官窑瓷器,品种繁多,精彩纷呈。成熟于元代的青花瓷,各期皆有杰作,并以瓷入画,有水墨青花的美誉;釉里红瓷更得明初皇家喜爱;五彩瓷乘宋、元红、绿彩之序,出现了釉上蓝彩的新工艺;斗彩之花于明宣德朝初绽,在明成化朝、清雍正朝两度怒放;当人们还在欣赏五彩瓷的古韵时,珐琅彩已携着大西洋彼岸的异国风情,款款而来;粉彩瓷则并五彩瓷与珐琅彩瓷之美,于康、雍、乾盛世涉入瓷海,其后一领瓷业风骚二百余年......彩瓷令人目不遐接,颜色釉瓷亦琳琅满目,以雅致简约亮丽匀静的风姿闲步于瓷坛。 
 
作者:玲儿
日期:2015-12-03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