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紫砂壶横空出世以来,就以其返璞归真的质感以及“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繁多式样深入人心,而且,在壶的泥坯上挥刀疾书,雕刻山水、花鸟、飞禽、走兽、书法、印章,使得紫砂壶成为一门繁复的艺术工程。应该说,紫砂壶茶具在明代才算进入了兴盛期,尽管紫砂陶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甚至更早。不过,彼时的紫砂陶艺与茶关系不大,充其量也是一种取水盛水的器具,明代散茶的兴起以及撮泡法的流行,才使得具有良好实用功能的紫砂壶真正流行起来,并且以俗入雅,以平出奇,不但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欢,他们自己也参与到壶的设计制作中来。
紫砂壶的流行,堪称明代的文化事件。
明代的诗词绘画里,就有不少咏赞、描绘紫砂茶壶的,如文徵明的“旋洗砂罐煮涧澌”、徐渭的“紫砂新罐买宜兴”。然而,今天的紫砂壶已经不仅仅是茶具,而是一种收藏,更与奢侈品有关。任何事物总有物极必反的时候,世人过分的热衷反而打破了紫砂壶原本平静的世界。更糟糕的是平静被打破,随之而来的就是乱象丛生,这也是它离茶的本义越来越远的根本原因。
不过,所有的纷扰都无法改变茶与紫砂最初相遇时的曼妙与美好。所以,择一良辰美景,躲在古画里看紫砂,别有一番风味,这风味,是安静的,也是沉寂的。
如果说明代中期文人画家王问的《煮茶图》里出现的那把提梁壶开了紫砂壶入画的先河,那么,随着紫砂壶的普及与流行,它渐渐地成了画中常客。浩繁庞杂的画册里,边寿民的《紫砂壶》可能是最早开门见山地以紫砂壶为题的画作了。
边寿民(1684-1752),江苏淮安人,扬州八怪之一,工诗词、书法,画山水、花鸟,尤为擅长画芦雁。他的《紫砂壶》是《白描花果小品》册页里的一幅,作于乾隆二年(1737),现藏于扬州博物馆。画里有西洋画素描的影子,既非纯粹的块面明暗处理,也非中国工笔画的晕染,而是干笔淡墨略加皴擦,边缘以线条勾勒,茶壶的质朴之美,一下子就出来了。《紫砂壶》上题:古人称茶为晚香侯,苏长公有烹茶诗可诵。下录苏东坡茶诗一首。并钤白文印二,其一为“茶熟香温且自看”,其二为“寿民”。
我去过扬州,可惜行色匆匆,没能一睹真容,现在想想,也挺遗憾的。
明清画作里,出现最多的紫砂壶是提梁壶。唐寅《事茗图》里的桌案上置放的就是紫砂提梁壶,仇英《松溪论画图》里炉上架着的,也是。还有蒲华《茶熟菊开图》,正中央也是提梁壶,壶后还有玲珑太湖石,壶前盛开的菊花,摇曳生姿。
最有意思的是陈洪绶《高隐图卷》里的那把紫砂壶。我每次看完,都会忘了壶的模样,倒是记住了那个“高隐之人”,明明摇扇煮水泡茶,却手挠头、眼斜视,他在想着什么呢?是缶中之花,还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