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东瀛紫陶异曲同工之美
普洱茶
 
    宜兴紫砂陶,名闻遐迩。我之东邻,也有一个同样以紫陶“朱泥烧”闻名于世的宝地。
 
  日本爱知县知多半岛西海岸,距名古屋仅40分钟车程,有个叫“常滑”的小城。因城中山泥常年裸露、行走粘滑,故得此雅号。不过,正是这个山泥资源,使它成为与同是爱知县的濑户、福井县的越前、滋贺县的乐信、备前以及兵库县的丹波齐名的六大日本古窑之一。其生产的大型陶缸、陶瓮和陶制下水道涵管遍布日本各地。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鼎盛时期,常滑境内窑口烟囱多达三四百根,整日浓烟滚滚,遮天蔽日。
 
  很长时间,常滑的陶制品一直以粗壮、敦实的品貌示人,直到十九世纪江户时代后半叶,才逐渐转产艺术性和实用性兼备的“茶陶”。
 
  1600年至1867年,中国宜兴的紫砂陶输入日本。它古朴淳厚,不媚不俗,与文人士大夫气质极为相投。我国制壶名家惠孟臣、陈鸣远的作品备受青睐。日本画家富冈铁斋以及学者、壶痴奥兰田特地为此出了专著,后者赞誉其“温润如君子,豪迈似丈夫;风流赛骚客,娴雅比佳丽;恬静是隐士,潇洒平少年。精细不让珠玉,朴纳可见仁人;飘逸宛若仙子,脱俗恰为高僧……”
 
  出身贵族的常滑医师平野忠司(1818—1900)酷爱集壶。他按捺不住对紫陶壶的强烈渴求,于1861至1864年组织当地陶工片冈二光和杉江寿门就地取材,利用含铁量高的常滑山泥仿制宜兴风格的紫砂陶,取名“朱泥烧”,制成的茶壶被称为“常滑朱泥急须”。
 
  “急须”在日语中虽泛指茶壶,但狭义是指壶把与壶嘴呈直角形的侧把手茶壶,日文写成“横手急须”,也是日本煎茶最常用的壶型,与中国民间煎药罐相似。中国福建一带称侧把手的煎药罐为“急烧”,闽南话“烧”与“须”的发音近似,据说就这样以讹传讹到日本变成 “急须” 了。
 
  让日本同行真正领略宜兴紫陶制作真谛的应首推清朝文人、制陶名家金士恒。金士恒,字子友,生卒年代不详,据最新考证祖籍江苏徐州。他13岁入上海文人瞿应绍办的私塾育秀堂学习。瞿是嘉庆廪贡生,诗书画印俱佳,尤喜制壶。受恩师熏陶,士恒不仅精通茶艺,亦得乃师真传制壶之道。
 
  在长崎美术商人佐野瑞嵓的鼓动下,金士恒于清光绪三年(1877),即明治十年秋东渡日本。逗留名古屋期间,曾去常滑取山泥制作过陶砚。可能是得知名古屋来了个熟知宜兴紫陶技艺的能人,制陶世家鲤江方寿和鲤江高司父子于1878年即明治十一年盛情邀请金士恒和苏州陶工吴阿根来到常滑,传授宜兴窑紫陶茶器的制作方法。从学者还有方寿的门生杉江寿门和陶工伊奈长三郎、上村白鸥等人。
 
  与日本的拉伸法不同,金士恒是先用粘土片制成茶壶的基本形状,然后再根据不同器型选用适当大小的木片或竹片拍打成形。这种方法后来被常滑人形象地称为“噼啪制陶法”。与此同时还传授了在干燥的壶坯上进行绘画、雕刻等装饰技艺,把常滑的制壶水平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山田常山和山田陶山,为社会贡献出一批神形兼备的中国风格紫陶佳作。
 
  在兼收并蓄中国紫陶精髓的同时,常滑制陶人融入日本人审美意识,创造出适应日本茶文化的日式艺术器型,作品和风扑面,又不失华夏神韵。山田常山第三代传人山田稔(1924—2005)的作品古典和现代风格并存,取得骄人业绩,被认定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国宝级大师称号。第四代山田绘梦、第五代山田想致力于常滑紫陶技艺的继承、发扬、光大。1976年6月2日,常滑朱泥烧急须被认定为国家级传统工艺品。
 
  宜兴紫砂陶和常滑朱泥烧,可谓同工异曲,各领风骚;相映成趣,永世流芳。
 
作者:玲儿
日期:2023-08-03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