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天晴,整修沟渠,进行坡改梯,防止春天雨水冲刷。”12月16日,时已深冬,宁化县永盛茶叶家庭农场茶园基地,漫山遍野青翠葱茏,农场主罗安良不时蹲下身察看茶叶长势,谋划着对茶园进行适当改造,应对来年。
退伍后接管父亲茶场
永盛茶叶家庭农场地处宁化石壁镇立新村内石坑,距县城18公里,毗邻名闻遐迩的客家祖地,交通便利。罗安良今年33岁,是一名退伍军人,曾在吉林通化鸭绿江边戍守边疆,入了党,担任过副班长,2003年退伍后随同战友辗转厦门一年多。2004年,他返乡创业,正式接手父亲罗永盛的生态茶园。
罗永盛种茶20多年,一直是小打小闹,罗安良接手时才50多亩茶园,也没茶厂,平时都是将茶青卖给别人加工。2004年,罗安良投入15万元,租下村里220多亩山地,雇当地村民种下茶树。他的茶山主要分布在离家不远处的五座山丘上,管理方便。为扩大种植规模,罗安良采取“农场+农户”的经营模式,成立家庭农场茶业合作社,以提供种茶技术和茶叶加工为主,带动周边12户农户种植茶叶300多亩。
那时,罗安良还是茶界新人。他长期聘请安溪茶师制茶,自己从中学到茶叶的制作技术、茶叶品鉴知识。2012年,罗安良正式辞退安溪茶师,接手茶厂制茶,后多次深入安溪拜师学艺。罗安良负责茶叶加工,父亲罗永盛负责茶青采摘,妻子肖会琼负责后勤杂务,一家人既分工又合作,其乐融融。
“泡出来的水越清,渣越少,香味越浓越好。味道淡些,很适合客家人的口感。”罗安良在茶园建设、茶园管理、茶叶采摘、成品茶制作等一系列生产工艺上下功夫,对品茶也有一套自己的心得与理论。
注重茶园生态化
近年来,由于茶叶产能过剩、生产成本上涨、国际绿色壁垒设置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茶叶市场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茶叶市场总体不景气。
为提高茶叶质量和竞争力,罗安良积极推进生态茶园建设,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茶树也很少修剪,不用除草剂,纯手工割草、锄草。他还经常培沟种草,绿化山地,防止水土流失。近年来,他先后投入60多万元,改造低效益茶园,修建水池、U形道等设施,施用有机肥,推广间种绿肥、中耕松土等技术,助力提升茶叶品质。茶园离家近,他就将自家养的鸡鸭鹅等家禽赶到茶园,它们吃虫、吃草,排泄的粪便则直接用作茶树的天然养料。
罗安良的茶园大多开垦在坡度较缓的山坡上,运输有机肥上山也方便。除猪牛粪外,茶籽饼、菜籽饼也是非常好的有机肥,菜籽饼特别适合种植乌龙茶,种出的茶叶香气会更久远,清甜回甘。
罗安良正积极筹集资金,准备整治茶厂:“进行茶叶初制清洁新智化改造,重点对车间内地面、墙体、门窗等按照食品加工场地卫生要求进行改造,对车间内排湿、排气、防蝇、防虫、防鼠设备等进行完善与更新。”此外,他还想在茶园内套种经济树种,既保持水土,增加收入,草枯后又可用于覆地,提升产茶量。
家门口助农增收
罗安良带动周边12户农户种植茶叶300多亩,向农户无偿传授管理技术,指导他们科学修剪茶树,预防、治理病虫害,从他们手中回收茶青进行加工并销售,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前几年行情不错,亩产值3000元以上,这些茶农们都脱贫致富。
永盛茶厂占地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20多平方米,年生产能力300多担,年产值超过120万元,长期提供15人就业,其中残疾人2名,以生产红茶、绿茶、乌龙茶等系列产品,产品远销晋江、广州等沿海城市。
罗安良为我们算了一笔账,茶园每年有春、夏、暑、秋4个采摘期,全部雇请附近的村民手工采摘,以中老年妇女为主,每到寒露前后,每天近100人上山采摘,以每天每人采摘20公斤茶青计算,村民在家门口日收入也在100元以上,大大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
罗安良长年雇请周围的村民进厂制茶,并优先安排两名残疾人进厂,帮忙翻晒茶青、筛茶、打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轻松活,月收入也在2000元以上,帮助他们走上了自食其力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