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壶的造型之圆壶
 
   紫砂壶的造型,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传统中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说法。圆器打身筒、方器镶身简、筋纹器或花货搪身筒,独特的泥片成型,众多的加工工具,可规范每一个部位。仔细加工,均可做到轮廓周正,线条清晰。传统的壶艺,多以实用为主。在延续传统壶艺的进程中,有借鉴、有挪用、有发明,也有创造,追求作品的完美是历代艺人的奋斗目标。以当代大美术为背景。创作紫砂壶艺,实用已不再是唯一的目的。人们可以借用壶的元素来表达、发挥、关注、延伸壶艺的概念。演绎传统壶艺,对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如何成型并不重要,制作过程也无固定的模式,形态的变化也会随着思考及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五百年来紫砂壶艺的发展,经过众多紫砂壶工艺师的努力,吸收及借鉴了大量的其他门类艺术,创造并产生了圆器、方器、自然形器、筋纹器和新形器五大类型。
   圆器
   圆器造型主要由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主要以球体、半球体、圆柱体为基本形态。紫砂圆器讲究珠圆玉润、骨肉亭匀、比例协调、敦庞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圆器的造型规则要求是“圆、稳、匀、正”。它的艺术要求必须是珠圆玉润,口、盖、纽、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要协调和谐,匀称流畅,达到无懈可击,从而使器型上的标准要求为“柔中寓刚,圆中有变,厚而不重,稳而不笨.有骨有肉,骨肉亭匀”
   此壶呈圆形,宝珠纽,纽有一孔。短流略湾,把为环形。壶身以弧线构图,平底。壶表面光泽匀润,造型小巧,颇具美感。
  【球形壶】
   现在的史料及考古发现的实物中,球形壶是紫砂壶中最早的形态。
   提梁壶
   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提梁壶,是目前已知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其壶身为传统陶瓷的造型,口略宽,丰肩,腹以下内收,平底。在壶腹上装一弯流,流根部与壶腹部相接处贴四瓣柿蒂形饰叶片,壶肩上装有类似明式家具中的“罗锅枨”形提梁。提梁下端内侧装有一环形圆孔,是用来系盖子的。此壶造型与王问的《煮茶图》画面中的提梁壶极为相似。用来煮水的。两壶相比较,从造型及功能上看,也应是用来煮水的。
   球形壶
   1965年江苏丹徒县辛丰山北公社前桃村古井中出土一件球形壶。壶身为球体,口略宽,嵌盖,无颈,弯流,环形把内扁平外圆,平底内凹成圈足,宽窄不一,高低不平,紫砂壶艺欠佳。壶内壁、腹部有明显的接痕。壶面加工工艺较为原始,流口、壶口及把的许多部位加工时都有水抹布的擦痕。此种造型已被确定为用来泡茶的紫砂壶的基本形态。
   掇球壶
   清嘉庆、道光年间的邵大亨,民国时期的俞国良、程寿珍,三人都做过摄球壶,同为光货,但形态各异。邵大亨所制的掇球壶,壶身为圆球体,口略小,溜肩,压盖,整体造型显得壶盖略小。俞国良所制的掇球壶,壶身为圆球体,口略小,短颈,盖面略尖,壶底略大,流和把略显张扬,整体造型略显宽。程寿珍所制的掇球壶,壶身为圆球体,宽口,颈略高,压盖,盖面呈半球形,盖面饱满,肩略显平,整体造型,壶纽、盖、身筒很像三个球体重叠而成,极有特点。三壶相比较,同为掇球,局部变化还是很大的,同为压盖,盖沿子母线粗细不同,盖子的形也各不一样,壶身也有区别,整个造型还是很有变化。
 
作者:佚名
日期:2019-06-26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