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为陶祖之说查无实据,那么,传说中的供春手捏树瘿壶而开创了茶具中紫砂壶的新纪元,是否有实据呢?答曰:有。
清代吴骞编《阳羡名陶录》广为捜罗,对各壶记载详尽,单单供春壶因他未亲眼见故而缺载,使他抱撼终身。稍后的张叔未,一生中见过 不少紫砂茶壶,但在他的《清仪阁杂咏》中也自叹没有眼福,甚至感慨地认为,世上再也见不到供春做的壶了。
1928年,一个奇迹出现了。宜兴的储南强 先生偶然在苏州的一个铺摊上发现一把造型奇古的紫砂壶,缺了一个盖,被当废品扔在了 一边。储先生好奇地拿起一看,壶把下的款识 竟是“供春”二字,壶盖是黄玉麟后来配制的。 这位不惜一切代价捜求供春壶的人,对手中这 把稀世之珍认为是天赐良缘,他按捺着一颗怦然作跳的心,不动声色地只花一块银圆买了下 来,但只凭“供春”款识就是真的吗?为了鉴定真伪,他又花了很大一番工夫考证,再去苏州找那个摆摊的人了解壶的来历。原来这把供春壶是绍兴傅叔和家的东西。储先生又赶到绍兴傅家,知道归傅家之前是西蠡费氏所有。再问费家,说是吴大澂收藏的;吴说原是收藏家沈钧和的……最后,储南强以他的博学写下几万字的考证文章,证实这是供春亲自做的壶。
有一次,名画家、《壶经》的作者黄宾虹先生见到这把壶, 庆幸之余,认为供春壶既是树瘿式,怎么黄玉麟配上了一个 瓜蒂柄盖呢?储先生认为有理,就请名家裴石民重配一个树 瘿盖,并在上面刻了“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三万金易之而来,能重为制盖者石民, 题记者稚君”。稚君是宜兴金石书法家潘稚亮。文中“英人……” 是指英国皇家博物馆派人来,希望储先生以重价出让。储先生认为国宝不可外流,自然没有答应。
正当储先生准备在宜兴西溪上建“春归阁”存放供春壶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日本收藏家几次想谋夺未成,又用 钱来买,于是,储先生带壶避居深山。新中国成立后,他把这 把唯一的供春壶献给了国家,收藏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供全国人民观赏。现在市场上也有不少仿制品,或以供春壶 为基础的变形品出售,有趣的是仿制品的盖子依然是一只瓜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