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已将哥窑与弟窑统称为龙泉窑,但古时并非如此。
根据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编》记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章生一所陶者为“哥窑”,章生二所陶者为“弟窑”,亦为“龙泉窑”。该记载中明确指出龙泉窑与哥窑是有本质区分的,当年龙泉窑指的是弟窑青瓷。
柴窑
多数人一听“柴窑”,均以为是用柴火烧的窑即所谓“柴窑”,其实不然。柴窑,据古文献记载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汴梁(今河南开封一带),乃是后周皇帝柴世宗柴荣的御窑,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格古要论》、《博物要览》、《事物绀珠》等典籍中都有关于柴窑的记载。
注:(某些不良商家以所谓“柴烧的青瓷”来忽悠消费者,大家可别被蒙骗了哦)
龙窑
所谓龙窑,非指建在龙泉的窑,而是指窑的外形呈长条形,如龙似蛇,故名。亦称蛇窑、蜈蚣窑。
龙窑出现于商代,早期龙窑一般长十几米到二十几米,到了宋代龙窑长达五六十米,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七八十米。因龙窑火候极难控制,烧制时间长,成品率极低等众多缺点,现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的龙泉青瓷均采用煤气窑烧制而成。
风格篇
哥窑
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弟兄各主一窑,哥哥生一所烧之窑称为哥窑。
哥窑瓷器的一个非常独特而且重要的特征就是瓷器的釉面开裂,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釉面开裂现象,因每件哥窑器物上的开片千差万别,无一重复,所以显得非常珍贵。哥窑器的胎土一般为宗黑色,胎白而裂者都是假哥窑。
弟窑
弟弟章生二所主之窑,称为弟窑。
弟窑的显著特点是灰白胎,外形光洁不开片,釉色纯净,简洁清雅。其典型釉色是粉青、梅子青、米黄。
原料篇
釉:即釉料,施于坯胎的表面,是以瓷土、长石、石灰石、滑石等天然原料研磨而成。
瓷土:即制坯的泥土,主要由高岭土、长石、石英等组成,经粉碎、淘洗、过滤、沉淀后制成半含水份的泥条待用。
胎土篇
窑胎:一般为棕色或棕黑色。
龙泉青瓷专业术语及名词释义
弟窑胎:一般为白色或灰白色。
朱砂胎:烧成后其露胎部分,呈现朱砂红色。
铁胎:又称“黑胎”、“铁骨胎”,胎土含铁量较多,色黑褐如铁,故名。因胎土原因,铁胎青瓷烧制极难,成品率非常低,所以现在铁胎类青瓷也异常珍贵。
绞胎:又称“绞泥”,通常是用哥窑与弟窑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像拧麻花一样将它们拧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后拉坯成型,坯体可呈现出两种瓷泥绞在一起所形成的各种花纹,且每个坯体的花纹都不尽相同,给人们以变化万千之感。
釉色篇
粉青釉:表面看偏白色,细看为白中泛蓝,釉面光泽柔和,达到类玉的效果。
梅子青釉:表面看偏绿色,细看绿中带青,如同青涩的梅子,釉色光亮莹润,色调可与翡翠媲美。
老梅子青釉:釉色较梅子青釉深,釉质凝厚,浓郁沉稳。
天青釉:天青釉的基本色调是淡蓝而带灰色。
米黄釉:釉色淡雅,黄中泛白,类似小米颜色,故名米黄釉。当今龙泉制瓷者经改变釉料配方,已经研发出釉色浓淡不一的蛋黄釉、蜜蜡黄、焦黄釉等釉色。
月白釉:又称亚光釉、麻光釉,釉面呈青白色泛乳光,表面少光泽,风格古朴、庄重。
制作工艺
拉坯:把瓷泥置于拉坯机上,借转盘旋转之力,用双手把瓷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全手工制瓷的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
修坯:制成的坯胎半干时,置于拉坯机上,用刀修整,使器物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修坯。
注浆:注浆成型是利用石膏模的吸水性,将青瓷泥料制成的泥浆注入石膏模型中,经干燥收缩后脱模取出制成坯体。一般用来制作造型复杂的工艺品。
坯:压坯成型是先将炼制的瓷泥按需要切成泥块或泥片,放入安置在电动压坯机上预先制的模具中,再用滚头压坯成型。其特点是成型速度快,现主要用于批量生产。
洗: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釉:是指在已经素烧后的青瓷坯体表面施以釉浆。主要有“浸釉”、“荡釉”、“喷釉”等方法,按坯体的不同形状、厚薄,采用相应的施釉方法。
烧:每一件龙泉青瓷均需二次烧成,修好的坯胎在未上釉时需入窑以低温(900℃左右)的窑温烧一次,这个过程称为素烧。其作用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烧成品率。
正烧:也叫“釉烧”,是指素烧壶的瓷坯经拣选,施釉等工序后,再进行第二次以高温(1300℃左右)烧成的工艺。
照:又称“火标”,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
烧成:指青瓷器物经繁琐的制作工序后最终烧制完成。
装饰手法
刻花:刻花装饰是指在已干或半干的青瓷坯体表面上,用竹制或铁制工具来刻划出各种深浅、面积不同的纹饰。主要有(阴刻)与(阳刻)两种手法。如果所刻纹饰是凹下去的,称为阴刻;所刻纹饰是凸起的,称为阳刻;
半刀泥:一边深一边浅的刻花技法称为半刀泥。“半刀泥”法的刻划纹样,每根线条都具有深浅变化,虚实相间,使图案有凸起之感。
印花:用刻有装饰纹样的印模,在尚未干透的坯胎上印出花纹,是青瓷装饰的一种。
跳刀纹:跳刀纹的具体做法是利用修坯刀的弹性和坯体的阻力,使修坯刀在转动的坯体上不断跳动,从而留下有秩序的刀痕的一种技法。
花: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在划出花纹的瓷坯上,将花纹以外的部分剔除,使花纹凸起,故名。
贴花:用模子先翻印好花纹样式,粘贴于坯体上,而后上釉烧成的装饰手法叫贴花。
刨脚:修整出器物的圈足或脚线。
露胎:在坯体表面雕刻或印上花纹样式,故意不施釉,利用烧成后胎土本色与釉面色泽的反差显现具体花纹的装饰手法叫露胎。
空:指在青瓷坯体上透雕花纹图案,是青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
堆塑:又称“堆贴”、“塑贴”、“堆雕”、“堆塑”。是将印出或塑出的立体状纹饰贴附在青瓷的坯胎上,然后上釉烧制而成的一种装饰技法。
托烧:也叫“垫烧”。是运用泥制垫饼或支钉托在青瓷器物底部烧制,使器物脚线与窑板分享,达到器物底部上釉的完美效果的烧制技法。
款:是指在青瓷器物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刻、划、印或书写表明年代、产地、堂名、人名、用途及吉祥语等内容的文字,也称为“款识”。
青瓷特征
开片:“开片”为龙泉哥窑瓷器所特有。是因哥窑泥坯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瓷坯在烧成后冷却时釉层收缩而引起的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片分为“大开片”、“小开片”,按形状分有冰裂纹、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鱼子纹、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等等。
裂纹:“冰裂纹”是开片的其中一种形状,其开片纹看似如冰破裂,又如梅花片片,层层叠叠,具有较强的立体感,是哥窑瓷里的珍品。
丝铁线:哥窑瓷器在烧成后,制瓷者对大小不一的开片纹路进行后期着色后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格。一般对大开片着黑色,小开片着金色,用这样的方法着色,使两种纹片的色调反差更加明显,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
紫口铁足:是哥窑的特征之一。器物口沿处因釉层较薄,烧成后泛出比坯胎稍浅的紫色,底足无釉处则呈现胎的颜色,这种现象称之为“紫口铁足”。
蚓纹:青瓷釉面上一种特殊的纹路,形似蚯蚓在泥地上爬过留下的痕迹,呈蜿蜒曲折而又长短不同的线状,有的为单线条,有的为多线条相互交叉。
筋:制胎时故意在某些地方作条状突起,使该处的釉比器身其它地方要薄,烧成后突起的地方釉色显得浅淡,这种工艺特征称“出筋”。
瓷器缺陷
变形:指器形不规则。
缺釉:青瓷表面局部无釉。缺釉原因有“炸釉”、“跳釉”、“缩釉”等。
炸釉:由于坯釉的膨胀系数不相适应而造成瓷器釉面炸裂产生裂纹现象。
缩釉:是指坯胎与釉面结合不好而发生的缺釉现象,主要出现在口沿或圈足部位。
跳釉:多数是因瓷土与釉不合,收缩密度不均而引起的缺釉现象,主要出现在器物身体部位。
粘釉:青瓷烧成时相互粘连或与窑具粘连而造成的缺陷。
桔皮釉:青瓷釉面呈现桔皮状,一般为正烧温度过低所致。
气泡:釉面可见的气泡。有破口泡、不破口泡和落泡。
针眼:釉面出现的针刺样小孔,又称棕眼、针孔、毛孔。主要是因为胚体表面有杂质,上釉之前未清除所致。
熏烟:烧成中因烟气造成釉面局部或全部呈棕、黄、黑等异色。
斑点:釉面上出现的如铁渍等异色污点,也称色斑。一般为瓷土或釉不纯净所致。
裂:惊裂只出现于弟窑瓷器上。是因产品过烧,脆性加大,耐应变能力差,再加上开窑冷却速度过快而引起的坯釉开裂。
落渣:又称泥渣、釉渣。釉下有未除净的泥屑、釉渣或窑板落尘所造成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