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器型介绍如下:
器型是指器物的口部、颈部、肩部、腹部、底部以及足部的外观形状。能够对瓷器每一部位的结构形式掌握和分析到位,对于判断其烧造的时代和窑口的鉴定有很大帮助。那么就先从瓷器器型的常用术语开始,让大家了解一下陶瓷(器)各部位的不同形式。
陶瓷器的口部形式
口沿:陶瓷容器口部及其边沿的统称。口沿的形状和成型工艺,是鉴定器物时代及烧造地点的依据之一。不同时期的不同器物口沿形状各异,如碗有敞口、敛口、花口,瓶、壶、罐、洗有直口、盘口、唇口、折沿等等。
敛口:多见于钵、碗、罐等器,形象为口沿处渐向内收敛,有的器壁先向外撇,近口岸再向内敛。
直口:形状为垂直的筒形。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罐、瓶等器物,后代的碗、罐、壶、瓶等器均有直口的口式。
敞口:又称为“侈口”。形状为近口沿处逐渐开敞宽阔。历代砚、盘、尊、罐等器多作这种口式。敞口器物的器壁有弧形和斜直形之分。
撇口:形状为口沿为向外翻撇,略呈喇叭状。这种口式多用于瓶、壶等器物,碗、杯等偶有撇口的。
喇叭口:从细颈逐渐展开,形似管乐器喇叭,比敞口深度大。这种口式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壶、陶尊上即有出现,历代瓶、罐类器物均有此种口式。
唇口:器口边沿凸起一道浑圆似嘴唇的厚边,因此称唇口。唐代邢窑白瓷碗和历代一些罐等器物都有唇口。
盘口:壶、瓶等口部的一种形式。器型似盘,直壁,折收,下接细的直颈。汉代陶壶已有盘口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盘口壶盛行,唾壶、鸡首壶也作盘口。盘口的壶、罐隋代仍有烧造,唐代变得渐为小巧,至宋代为洗口所取代。
洗口:瓶、罐等瓷容器的口部形式之一。源于六朝壶的盘口,形象接近而略深,更似文具中的笔洗;一般为浅直壁,折收,下接细颈。宋代始见洗口瓶,元、明、清的瓶、罐也有洗口的造型。
花口:一种是指碗、盘等器口部形式,把圆形或椭圆型的器口用连弧线分成若干等分,形若花瓣。有四瓣、五瓣、六瓣乃至十瓣以上花口。按花瓣曲线不同,又可分为葵口、菱花口、海棠式口等多种形式。唐至清代各个窑口烧造的碗、盘、洗、花盆等器均可见花口的造型。另一种是指唐以后出现的一种瓶口形式,即把圆形敞口捏成上下起伏的波浪形,瓶口似盛开的花朵。这种瓶式宋代比较流行,磁州窑、扒村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等处均有烧造。明、清瓷瓶仍有花口造型。
葵口:碗、盘花口的一种,把圆形器口做成同等分的连弧花瓣形,似秋葵花的形状。葵口有五瓣、六瓣之分。唐代始见,宋代广为流行,明、清仍大量生产,造型更加精美规整。
菱花口:口边每组花瓣为中央尖两侧圆弧的对称形,使整个器物口沿的线条富于变化。菱花口多见于盘、碗、盏托等器。出现于唐代,明、清时代较为流行,如明洪武时期青花或釉里红盏托、明宣德时期菱口花盆等。
海棠式口:一般器口均为椭圆形,作四瓣花口,形似海棠花。唐代越窑青釉碗即有海棠式口;辽代则十分盛行三彩海棠式长盘。
复口:即内外两重口,外层口似浅盘,内层为略高的直口,两口之问为环形浅凹槽。西晋青瓷罐即有这种口式。后代民间的泡菜坛也是这样的结构,碗形盖覆于两口之问的凹槽中,槽内注水,可起密封的作用。
子母口:带盖瓷器口部的一种结构。一般为盖内凸圈小于器物口沿.可插入器口,用以固定盖子。也有的器口小盖圈大,盖圈套住器口。
子口:子母口结构的器物直径小的一个口。常见的是盖内凸圈小于器物口沿,可插入器口,盖内凸圈即为子口。
折沿:造型为直口,向外翻折出一周窄沿,一般都有一道较硬的转折线。折沿多出现在盆、盘、瓶、罐等器具。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盆即有折沿,元代龙泉窑青釉折沿盘也是典型器物。
板沿:在直壁器物上做出较宽的水平折沿,有的并不布满器口一周,而只位于口部的一侧,如金代耀州窑青釉板沿洗。
陶瓷器的耳部形式
耳:安置于器物口部、颈部或连于颈、肩部的附加装饰物。一般呈对称布局,多见于瓶、壶、炉、罐等器上。耳多为竖置,除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和汉代陶耳杯的耳有一定的实用性外,在器物上主要起装饰作用,使器物整体趋于均衡、协调。古代制瓷工匠为了美化器物,发明了各式各样的耳,如龙耳、风耳、蒙耳、贯耳、牺耳、戟耳、绳耳、鱼耳、鹦鹉耳、螭耳、鸠耳、象耳、菊耳、如意耳、绶带耳、铺首耳、蝠衔磐耳等。
龙耳:即将器物的耳做成龙形。最早见于隋、唐白瓷及唐代三彩釉陶上。如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双龙耳双连瓶,造型为盘口、细颈、双腹相连、口沿与肩之间有对称的两龙形耳,为隋代典型器之一。唐代白瓷双龙耳瓶与三彩双龙耳瓶造型相似,系由隋代白瓷双龙耳双连瓶演变而来。唐三彩双龙耳瓶的腹部有塑贴的宝相花纹。清代雍正时景德镇窑有茶叶末釉双龙耳瓶。
凤耳:即将器物的耳做成风形。最早见于宋代龙泉窑青瓷瓶上,其造型为盘口、细长颈、折肩、直腹、颈部对称双风耳。清代景德镇窑瓷器上亦有所见。如康熙茄皮紫釉凤耳蒜头口瓶、乾隆豆青釉青花风耳瓶等。
戟耳:因形似占代兵器戟而得名。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窑瓷器上,品种有青花、斗彩、仿官釉等。如明正德年间青花戟耳香炉、万历青花戟耳瓶、清雍正仿官釉戟耳瓶、嘉庆斗彩戟耳瓶等。
鱼耳:即将器物的耳做成鱼形。最早见于宋代哥窑及龙泉窑制品上,如著名的哥窑鱼耳炉。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瓷上亦可见到。
螭耳:即将器物的耳做成螭虎形。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窑瓷器上。如明嘉靖蓝釉耳瓶、万历黄釉紫彩螭耳瓶、青花螭耳瓶,清康熙天蓝釉耳尊等。
如意耳:即将器物的耳做成弯曲的如意形。流行于清代景德镇窑瓷器上。如雍正斗彩如意耳尊、乾隆仿官釉如意耳扁瓶、嘉庆粉彩如意耳瓶等。
绶带耳:即将器物的耳做成细长弯曲的绶带式。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窑瓷器上,特别是葫芦式瓶多置此耳。如永乐、乾隆茶叶末釉绶带葫芦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