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知识 > PUER10000问 >
哪些茶让人谈茶色变?
中国历史悠长,人口众多,茶又是国饮,所以谈茶说茶的专家学者自然也多。多有多的好处,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提升了我们的修养。但多也有多的不足。不足就是茶文化知识太丰富了,门派林立,各说各理,往往以讹传讹,造成流俗偏见。虽然基本每一个中国人都爱茶,但据统计每天平均能喝上一泡茶的人口却只占三成左右。其中原因很多,但这些弥漫于茶文化传播中的流俗偏见无疑推波助澜,成为摆在爱茶人面前的拦路虎。
 

以下几种便是喝茶典型的流俗偏见:
一、谈“绿”色变
很多中国人谈起茶文化来洋洋洒洒,其博学其意气有时让小编都觉得学识浅薄惭愧的很。但当问到“您要喝什么茶时?”,谈绿色变,尤其是女士。前后态度判若两人,前边还如春风拂面,后者却大义凛然,大有喝绿茶是一场就义的感觉。问为何?曰:喝绿茶胃寒。
 
“喝绿茶胃寒”的出处小编确实还没找到,但一时竟然传播的如此透彻,却是令人讶异。绿茶中的茶多酚含量相对比其他茶类都略高,茶多酚会对胃粘膜小有刺激。这是科学,我们要尊重。相信很多人也是有喝绿茶胃不舒服的实际体验。这是事实,我们也尊重。
 
但其实,我们反思的不应该是绿茶这个,而是我们通常冲泡绿茶的方法。几乎90%的人冲泡绿茶,都是大杯泡。茶叶抓到杯子里开水一冲,可以喝上半天甚或一天。这种情况下茶汤很容易泡浓,很容易变冷,说实话,又苦又涩又凉,胃能不哆嗦吗?一点美好的喝茶体验都没有!所以改变绿茶的饮用习惯是首当其冲要改的事情。小编建议你试试,减少投茶量,茶水分离,即泡即饮,胃一定舒服的很。
 
二、谈“湿仓”色变
这是普洱茶界的一桩公案。专家反对湿仓,是反对加温加湿投机取巧滥竽充数的行为。到了民间,就演变成谈“湿仓”色变。事实上,干湿本身就是相对概念。普洱茶本身的转化也是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的。没有绝对的干仓,只是湿的程度有差别而已。
 
三、谈“拼配”色变
自从中央电视台加入到科普茶文化的阵营中来了,拼配就变成一种全民话题了。可以想象,连央视这种好学上进博闻强记的机构对大红袍的拼配技术都如此陌生,普通社会公众更可想而知了。
 
大红袍的拼配其实仅是茶产业的冰山一角。事实上,绿、红、黄、青、白、黑、普洱七大茶类,只要上规模的生产,都需要拼配。拼配是工业技术的一种进步,是为平衡原料的差异和紧缺,从而稳定产品品质的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
 
四、谈“机制”色变
手工茶和机制茶,很多茶友情不自禁的选择了手工茶,唯“手工”是瞻。现代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机器可以取代生产的全部环节。小编最想说的是,手是工具,机器也是工具,手工和机器没有绝对的优劣,最根本的是使用这种工具的人的差别。能把机器控制的和自己手一样的随心所欲,这才是做茶的高人。
 
五、谈“菌种”色变
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已经从利用自然界中原有的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的阶段进入到,按照人的意愿改造成具有特殊性能的微生物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发酵产品的新阶段。泾阳茯砖茶中富含的金花“冠突伞囊菌”便是这一前沿技术的反映。发不好了就是霉菌,发好了就是金花,这是一精确的生物控制技术。如果我们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主义的“人工发花”,其实是一种科技的倒退。
 
六、谈袋泡色变
还有一种茶友对袋泡茶嗤之以鼻。认为袋泡茶无外乎就是用最低下的原料做的,卫生、健康、营养等等各种指标都达不到。其实不然,袋泡茶是茶产业中对工业化要求最高的产品之一。规模就是品质,品质决定于规模,这是袋泡茶的逻辑。大宗的原料,经过成熟的拼配技术,生产出稳定品质的茶。如果你不喜欢袋泡茶的体验,这个小编理解,小编也不喜欢,咱可以换功夫茶。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个事实,袋泡茶在它的这个价位就代表了一种高品质,包括食品安全、营养成分等,甚至比叶茶的性价比还更高。
 
以上几种关于茶的流俗偏见,不知你是不是恰好就是其中某一条的拥趸。小编努力拨云散雾,希望更多人能享受到茶的好。
 
作者:佚名
日期:2019-07-10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