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古称浮玉山,主峰又分东天目和西天目,海拔均在1500米左右,山顶各有一池,左右相对,形如双目,故名天目山。
东汉时(大藏经《洞渊集》即道教书,称天目山为“三十四洞天,有双目,左目高三千丈,右目二千五百丈,周围一百里,亦名太微元盖洞天。”北魏《水经注》:“天目山极高峻,崖岭竦迭,西临后涧,山上有霜木,皆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上多美石、泉水、名茶。”
唐元和年间(806—820)宰相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云:“天目有两峰,顶各一池,左右相对,故名天目。”五代《吴越王钱谬记》:“东西天目得非抗苍崖于穹吴,耸绝壑于云霄,立天为名以标奇特耳。大江之南,地兼吴越,其峰峦西接两天眼之龙源。”
故天目之名来源于山顶“两池”,即“两池”由于水质清澈,仿佛一双明亮眼睛,称之“天眼”,这就是“天目”之名的由来。
1966年日本《世界百科大辞典》载:“天目茶碗,为黑色及柿色铁质釉彩陶瓷茶碗的统称。”镳仓时代建久三年(1192)至元弘三年(1333)间(中国宋朝时期)的日本禅僧归国时带来,始传至日本。此类茶碗系禅僧修行地——中国浙江省天目山寺院日常使用,故称“天目”,日本室町时代(1392—1573)大量输入。
也有研究人员说,“天目盏”一词,不是从日本过来的,而是天目山高僧中峰明本《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中就有“天目盏”的记载。现在学术界公认的资料表明:“天目茶碗”最早出现在日本建武二年(1335),当时也称作“天目盏”。这是中锋明本死后12年的事了。查阅《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因为有缺页和断页情况,没查到“天目盏”三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峰明本称盏,不称碗,并且泡茶很讲究,泡茶前先将盏烘热,泡出来茶可能透香度要高一些,是不是黑釉盏胎体厚要烘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