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新闻 > 行业新闻 >
浅谈思茅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思茅茶产业已有一定规模和基础,具有做大做强的潜力,“中国茶城”也已初具雏形,茶城意识日益深入人心。但思茅茶业名优茶少,大宗茶多,存在产量低、价格低、质量差的“两低一差”问题。相比较优越的生态条件和具有历史积淀商业信誉的“普洱”品牌,既有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存在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产业化程度不高,突出表现在企业化、市场化以及集聚度不够。可以说,思茅是“有茶叶、无茶业,有好茶、名牌少”。

1.茶叶企业规模偏小,绝大部分处于初制所水平。思茅市茶叶企业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小、散、乱”。2005年思茅市茶叶生产企业(厂、场、初制所)共500余家,其中茶叶初制所490多家,精制茶厂18家,年加工茶叶2万多吨。从总体上看,这些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水平低,整个茶叶产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具有一定规模(茶叶生产量在100吨以上,产值在3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有60家,其中,产值上亿元的仅1家,产值6000万元1亿元的有4家,产值4000万元6000万元的有3家。

2.技术水平较低,企业化经营程度有限。茶园基础差,良种程度低,管理水平较低。就整个云南省来说,茶园亩均产茶39公斤,比全国水平低13.6公斤,只达到全国茶叶亩均产的70%和世界平均单产的54%。思茅亩均产43公斤,茶园单产江苏省为57.14公斤、浙江省66公斤、福建省72公斤;云南省平均亩产值只有406元,比其他省区低300元左右,是目前全国乃至世界茶叶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最低的地区之一,思茅平均亩产值354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更低于西双版纳640元、保山420元的水平,与国内其他优势地区更不能相比。…全国无性系良种茶园占茶园总面积的17%,发达省份浙江省达60%、福建省达90%,而思茅良种茶园产量仅占总产量的13%。名优茶产量低,价格更低,每公斤25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只是浙江省平均价格的1/3。思茅茶叶产品档次较低,名优茶比重只占30%左右,普洱茶比重仅占25%左右。思茅茶叶平均销售价格仅为每公斤13.8元。生产经营还是家庭式、作坊式的传统小农经营方式。产品基本上停留在干家万户的小规模初加工水平上,以初级产品为主,品种雷同。多数企业靠生产、销售普通毛茶维持经营,远远没有达到对茶叶进行企业化经营的程度,生产零散,组织化程度较低,以自产自销为主体进行“小农经济型”的生产经营。

3.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聚集效应难以显现。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化已经由人流延伸至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市场化的内涵也由场地架构逐步深入到管理机构、交易规则等方面。历史上,思茅曾被誉为“东南亚陆路码头”,是衔接边内贸易、商品交流的货运中转基地。但现在,思茅市市场化仍然局限于原料供应,而且市场交易无序,品牌杂乱。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非常突出,不能直接参与市场竞争。首先,思茅茶叶品种有上百个,但品牌多、乱、杂,茶叶品牌和品种数量远远大于茶叶生产企业,每个生产企业都有自己的12个品牌甚至更多。像浙江龙井、福建铁观音等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很少。近年来普洱茶热销,但市场竞争无序。

其次,思茅茶叶销售内耗严重。这个产茶大市至今没有一家能在产、供、销各环节都占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小规模的经营主体只顾短期利益,没有长远发展目标,缺乏行业自律,价格战愈演愈烈。多数企业坐等收购商上门,大部分茶叶以供应原料方式销售,造成思茅市茶叶原料大量外流进行再加工的状况。

最后,企业管理体制不顺,无序竞争突出。思茅茶叶由农业、外贸、经贸、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等部门多头管理。农业部门管生产,外贸部门管外销,经贸部门管企业,生物资源创新部门管名优茶开发。政出多门,难以协调,管不好也管不了。在2003年8月才成立了专门的茶叶管理机构,但对茶叶产业工作只是“分管”而不是“专管”。

作者:佚名
日期:2018-07-24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