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新茶上市季节,大家常常提到新茶“火气”较大。这玄而又玄的“火气”究竟是什么?新茶到底有没有“火气”?
首先无论“火气”是什么,它确实是存在的。
清人周亮工的《闽茶曲》中就有“雨前明后但嫌新,火气未消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买弄隔年陈”的诗句。由此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了新茶的上火现象。而且,即使是在今天,过多的饮用新茶,部分人也确实会发生上火的症状。
那究竟该如何解释“火气”?
1.中医理论:
最直观的火气说法来自中医理论。中医食疗重视食物的不同性味和作用,主张用食物性味的偏胜来调整人体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以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食物的“四性”、“五味”。“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食性。简单来讲,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食物,属寒凉性;能减轻和消除寒证的食物属温热性。
按照中医理论讲,刚加工完成的茶叶存有火气,这种火气需存贮一段时间后才会消失。因此,过多饮用新茶可能使人上火。
当然由于受到客观原因的限制,中医对“上火”的诊断与治疗也十分含糊,只有临床感性经验,尚无一套科学而完整的用于评价食物“上火”的检测指标体系。这也是中医这种实践性较强的理论的特点所致。
2.现代科学的看法:
首先,现代医学认为,“上火”与感染、微循环障碍、胃肠病、营养缺乏、情绪紊乱等有关。
另外,一般认为食物“上火”与食物中结合水的氢键被破坏,造成的局部能量过剩有关。
上火主要是因为新茶在加工中含有较多的活性较强的儿茶素、咖啡碱和生物碱等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饮用时氢键破坏,会造成局部的能量过剩,释放较多热量。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可知(钟秋菊,2006),名优绿茶贮藏前两个月内降幅最大的是咖啡碱和EGC、EGCG。以新茶儿茶素为例,其结构中存在酚性羟基,原子间过于拥挤,内能较大,很不稳定,在热的作用下,易发生异构化,反应放出大量的能量,该能量局部被人体吸收可能是引起“上火”的原因之一。
同时,它们对人的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让少部分有特异体质的人产生胸闷欲吐、腹胀、腹痛等不适感。
然而,一般新茶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经过2个月的贮藏甚至半个月的时间,其“上火”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
就如同食品中羊肉、桔子上火的认识一样,我们也不必谈到新茶上火就害怕,追求新茶鲜爽的滋味丰富,求新的心情自然也无可厚非,但凡事适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