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壶的壶品
普洱茶
 
   人有人品,壶有壶品,在紫砂壶中我们也能看到其“真善美”的品质。
   紫砂壶中所谓的“真”,是指表现在创作中的写真、写实,是紫砂艺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真”来自紫砂艺人的学识和才情,是紫砂陶创作的起跑线,是步入艺术殿堂的一道门槛。“真”又是功夫之外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即便漫游在作品中的“灵魂”、“气息”。
   “真”更是紫砂艺人用独特的方式传递的讯息,只有拥有“真”的欣赏者,才能接收和体会“真”的存在,产生心灵的共鸣。艺术是性情的产物,因此,如果我们单从艺术作品看一位紫砂艺人,不妨看他对人、对乡土家园、对生灵万物,乃至对所从事的职业注入了多少真情真性。历史上紫砂艺人与文人墨客的结交中,耳濡目染,交流切磋,并在文人的带动熏陶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清代陈鸿寿由定制砂壶至亲自设计茗壶,使砂壶艺术深入了浓厚的文人气度和品格,使其艺术淳厚,不媚不俗,亦使“曼生壶”名扬海内外。
   紫砂壶中所谓的“善”,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深深地植根于民族人文的沃土之中,是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的吸纳和延续。“善”更多地表现为紫砂艺人创作的态度,对历史、对社会的责任感,或喜、或怒、或乐、或忧。“善”是优秀紫砂艺人的必备条件,入世的社会责任感和出世的创作激情是创作精品的重要前提。
   艺术不能仅仅是客观忠实地再现物象,紫砂艺人也不仅仅是技术娴熟的匠工,紫砂陶要融入艺人个体的主观精神及人格情操。明代是紫砂陶的兴旺成型期,名手辈出,代有精品,自供春壶问世,既起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称为“明四大家”。现在看四人的作品,董翰以文巧著称,其他三家则以古拙见长。但明代紫砂陶的风格和式样,大都崇尚古朴,既体现了艺人的“善”,以后这种特具民族文化特征的紫砂陶文化得以延续,并且代代相传。
   紫砂壶中所谓的“美”,更多地表现为物象和伦理。脱离了真与善,就谈不上美。就一件紫砂陶作品而言,美与丑没有严格的界限。紫砂艺人的创作只是完成一半,还有一半是欣赏者的阐发和联想。“美”不是俗,而是“雅”。美不仅仅表现在创作题材上,在真与善中的“筋囊”、“光货”、“花货”等等,都是“美”的。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向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文岂传形、赋难为状”之誉。紫砂艺人付诸真情实感,无论是匠心独运的表现形式,还是精美绝伦的造型艺术,都给赏壶把玩者美的享受,美的启迪。
 
作者:玲儿
日期:2023-12-25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