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认识世界主要靠逻辑推理与实证。而中国古人认识世界靠什么?靠体验。西方的认识靠头脑,依据数据去分析,去推理,而我们依靠心,依据体验去感知、去体悟。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认识方法,二者各有千秋,相辅相成,无法相互替代。没有理论支撑的体验,美丽但虚无缥缈,单纯靠逻辑推理形成的理论,扎实但没有生气。所以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点很重要,都是以体验为基础,以体处之,以心验之。
讲座中,我将尝试运用《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的思想,及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养生原则对古茶的指导作探讨。举个例子:内经上把人的体质分为九种,每一种体质的人都有自己的偏爱,久而成之习惯,与他应该去选择的往往相反。这也实际交给了大家一个作业,要长期思考完成的一个作业,你的茶要卖得好,多推荐客人偏爱的,你的茶要卖得长久,就多推荐他应该喝的。如果是消费者,就应该多想想,什么茶是我想喝的,什么茶是我应该喝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再谈谈古树普洱茶的审评与鉴赏。审评与鉴赏是两码事,审评多年来一直沿用,大家称为“学院体系”。几年实践品茗经验的古树普洱茶友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按照旧的评分体系和方法,古树普洱茶是没有什么大优势的,这就出现了一个现实的严峻问题:大家都说古树普洱茶好,可依据现在的科学检测标准与方法,理化指标又没有什么大区别,甚至有些指标台地茶还高,专业的感官审评结果得分也不相上下,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我总结有这么几点原因:对茶叶的生命科学认知不够。传统茶叶科学都是基于对于物质的研究,即茶之“味”的形成,对茶之气在学术界是存在极大争议的。审评的方法专业而不周全。因子比重与计算结果也不够严谨。鉴赏则相对主观,每个人对每一个事物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当下的认知,是没有对错之分,它只是折射你当下身心的境况,认知一款茶,我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四句话:柔软而有力量,丰富且具协调,跳跃归于平和,喜悦连成画面。
要达到这种较为理想的鉴赏状态,习茶者必经过的口、身、心三个阶段,而这些方法的运用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灵活穿插,应用自如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到达融会贯通的高度呢?我简单介绍几个我成长的经验:
第一:先分后合。在“口”这个阶段,主要是练习技术,刚开始时,要用分离的方法来喝,把意念、注意力集中放到某一款茶中的某一项指标。譬如说你要了解苦,就喝老曼俄的苦茶,其它的指标通通放下,不去判断,只去感觉它的苦。这也叫专一。等把茶的苦、甜、涩、酸、回甘、生津、饱满、喉韵等指标一一喝明白、喝透的时候,才可以合。就像你小时候学广播体操一样,先是练习分解动作,而后合成。
第二:先调身再调茶。往往第一阶段不太注意方法及茶的品种,身体一般会受到较大的伤害。如果你想在茶上面有一些精进,首先得把自己的身体调到平和状态,要健康、通透。你去审评鉴赏茶,你就是一面镜子,如果镜子是污染的,是模糊的,是破碎的,那么照出的茶就不是茶的本来面目。
第三:修心为本,禅茶一味。很多人喝茶的技术很好,身体也非常棒,但面对茶却很痛苦,没办法大度看茶世界,从容过茶生活,因为心非直心,不可能入得了茶道。我称这类茶人是:身体走得太快,灵魂没有跟上来,是无法感受到古树普洱茶的真爱,也享受不到古树普洱茶的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