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紫砂壶而言,决定它价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型;2、功;3、料;4、制作者。
1.型,包括造型和型体(比例搭配)。造型是壶的生命,创作者的一切艺术创作理念与文化底蕴都包含其中,如果造型不好,那意味着这把壶就是一件失败的作品,和次品一样,没有多少艺术价值了。 型体来说,即使是传统作品,也并非要一成不变,许多人说传统作品的型体就不能变化了,因为已经几乎完美了。这种说法我也基本认同。但是我们应该超凡脱俗一点,型体是美的体现,什么样的型体就能体现出作者对美的理解达到什么程度。每个人对美有着不同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水平也高低不一,这就造成了同一款壶不同的人做到最后都不相同的原因,因此型体就有了好坏高低之分。 型,是衡量艺人制壶技艺的最重要手段。反过来说,购壶人的不同理解能力也使得他们对作品的好坏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我认为与其去评哪个好哪个不好,还不如去评一个更好出来!
2.功,紫砂创作既是艺术创作,经管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但它还需要娴熟的手工技艺,最终以实物来体现,所以功就显得很重要。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型,还影响到它的实用性,比如出水这种最基本的问题。试想,王羲之的一副字,通篇的墨水污渍,字都变的隐隐约约了,我们的心里是多么的别扭。
3. 料,是紫砂文化里最复杂的一个面,懂的人凤毛麟角,如果某个人说他懂壶,比谁都懂,我信,如果说懂料,保守的说,万分之一的可能他懂,如果有谁对我的观点持不同意见,有机会可以和朱金林切磋一下,呵呵。 对泥料的分类,不同泥料的叫法,五花八门,说的天花乱坠,有的什么泥料前都加个“一厂”,加个“黄龙山原矿”,什么“多少年的老泥”,“祖传的泥”,“赵庄小红泥”,…………诸如此类,数不胜数,似乎加了这些前缀就意味着他的料与众不同,特别好,事实如此吗?非也。有人要说了,难道就没有这些叫法,都是假的。不,都是真的,过去是没有这么多叫法的,是最近几十年才开始有这些叫法的。其实泥料主要分为紫泥,清水泥,红泥,朱泥,段泥等,那些复杂的叫法都是障眼法,都是那些不懂,不法的商人慢慢传出去的,特别是90年代(关于紫砂知识的传播问题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
那么到底什么泥才算好泥呢?其实很简单,紫砂泥都是紫砂矿炼制的,只要是紫砂矿,都能炼出好泥,不管矿源的好坏,举个简单的例子,不同的铁矿的铁含量不一样,但都能炼出同一个档次的钢来,同样的铁矿,首钢炼的和普通小厂炼出来的同号钢材质量未必一样,紫砂泥也是一样,泥的好坏不由矿源决定,而是由炼制的人和方法决定。这个还仅仅是从原理上来说明,实际情况还是有些不同的,比如好的矿源炼的泥就相对好些,有人要说了,这和你说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其实不然,由于紫砂泥的炼制不比炼钢,它的炼制没有那么精密科学,如果矿源不好的,要炼好泥成本就太大了,没有太多意义。 有人又要说了,说来说去,矿源好的话,炼出的泥不还是好些吗?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好矿被一个炼泥水平不高的人炼出来,能好吗?好的铁矿给手工作坊能炼出什么好钢呢?由此我们得一个结论好矿炼的泥未必一定好到哪去。泥的好坏不能仅靠叫什么泥来判断!一厂以紫泥类泥料著称,二厂以红泥类泥料出名,可惜以后不会有了,这些国营厂都改制了。 黄龙山原矿也没什么特别,只不过那里是主要的采矿地点,其实别的地方也有好矿。说是“多少年的老泥”、“祖传的泥”是想说明泥料好,但不是因为年代问题才使泥料好,是因为以前的好矿多,现在的好矿少了,所以才加这些前缀。 赵庄小红泥之类没有任何出色之处,只不过是一个叫赵庄的地方出这种泥,跟泥的好坏八杆子打不着。至于什么大红袍之类,大可嗤之以鼻。
4.人,也是一个影响价格的因素,包括他的宣传力度,认可他的作品的群体的经济实力,他的超作方式,他的为人,他的知名度等等,这里也不方便说的太清楚,圈子外的人要想明白,非一贴可明!
这4个方面对职称的评定还不足以产品足够全面的影响,所以也就导致了大家疑惑的出现! 希望以后大家在购壶过程中,不要过多的把价格和职称联系的那么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