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产地是号称“陶都”的江苏省宜兴市。宜兴位于苏、浙、皖三省接壤处,地处太湖之滨,古称“阳羡”。
我国本土虽然红色陶土丰富,但因所产陶土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加上制壶技艺上的差距,都无法与宜兴紫砂泥相提并论。即使是在宜兴,上好的紫砂泥也只在丁蜀地区范围内的陶土矿中找到。因此,把宜兴紫砂泥称作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绝不言过其实。
紫砂陶土为一种含铁质黏土质粉砂岩,由水云母和高岭土、石英、云母屑、铁质等矿物成分构成,主要化学成分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钾、氧化钠等,颜色有多种,主要可以分成紫泥、本山绿泥、红泥三种,泛称“紫砂泥”,可单独烧制成陶。因含铁、硅量较高,烧制后多呈紫红色,故称“紫砂器”。它始于唐宋,风靡明清,迄今为止,是我国继唐三彩之后又一次誉于世的古老陶艺。
陶土的成因,属内陆湖泊及滨湖泥沼相沉积矿床,通过外力沉积成矿,最终深埋于山腹之中。宜兴丁蜀属于古生代大陆相沉积地质结构。在古生代,这个地方是大陆边沿的湖盆、水凹地,风力和水力把别处岩石风化成的细小黏土粒及其他矿物,搬移到了这里,颗粒重的沉在底下,颗粒轻的浮在上面,形成二次沉积黏土。硅、铝等轻质构成黄石岩板黏土层,比重较大的石英、铁质等处于其下部形成紫砂黏土层。松散的二次黏土经过3亿5千万年左右的笼盖层压实,石英粉砂分布在胶结黏土中,形成了坚硬、半坚硬的黏土质粉砂岩。
其中甲泥、紫砂泥属于沉积矿床,嫩泥、红泥属于沉积风化形矿床。紫泥和绿泥都产于甲泥中。甲泥是一种脊性黏土,紫红色,色似铁甲,故名“甲泥‘。甲泥矿中甲泥储量最多,紫泥、绿泥储量较少,其中紫泥仅占总储量的3%到4%。紫泥是甲泥中的一个夹层,绿泥是紫泥夹层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岩中岩”之称。
所谓靠山吃山,靠土吃土。宜兴紫砂泥,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以至于一提起紫砂壶,我们当即就联想到紫砂壶原产地宜兴。到底是紫砂壶使宜兴出了名,还是紫砂壶原产地宜兴使紫砂壶出了名,谁也说不清。
上天赐予了宜兴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加之天资聪颖的宜兴人世代相传制壶技艺,成就了紫砂壶及紫砂制品在世界艺术品之林的高贵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