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茶与器演绎新传奇
普洱茶
没有琅琊榜的茶江湖,回归本源应是正途。
泡好一杯中国茶,汤感、唇感、手感、挂香、衬汤、型制,无一不是关键要素,茶、器、水、技的完美融合,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才能将品茶推向极致的体验。难怪有位长者曾经告诫我,不深入研究茶器,可能一生也未必遇见到茶的最好表现。
 
茶与器的话题,从来都是纷纷扰扰。不同茶、不同水、不同器、不同手法最后对茶的表达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也一直寻找一些合适的器物来表现好茶,这个历程十分漫长而辛苦,耗费无数。但自身有一份坚定,即古人尚在寻求茶于器相生相长的密码,而今的我们,则更应该孜孜以求。
 
多有茶人参与制器,只可惜重点偏于“型制”和“实用”,因脱节于胎釉选择及烧成方式的深入挖掘,最后演绎故事不少,而尚佳表现者并不多见。
    
江湖瓷人制器,又在将胎釉吹嘘至极,或“改变水分子结构”或“建立新磁场软化水质”,一时间如腾云驾雾,只是最终我认为,科学要战胜感觉。
 
探求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和融合, 茶人与瓷人的联袂,或是最佳选项!
“釉面润度、密度极高的茶器,可带来不一般的唇感体验,茶汤的滑度则自然天成”     
“要实现更高级别的聚香和挂香,除型制上的考究,原矿釉料的调配及高温的烧制,以保障釉面更致密呈现便不可或缺。”
      
“胎釉的精巧组合,可以降低茶汤的降温速率,满足茶汤在入口前保持最佳温度,茶汤在适合的温度上的表现,饱满度当然要好一些。”
 
当我用过课植窑茶器,惊喜连连又充满迷惑时,课植如此轻描淡写的答复我这位做茶的理科生——极易理解的物理原理,没有故弄玄虚。
 
无数次比对后,我被折服,以至于我有一份奢想,就是紫者、课植一起来完成茶与器的一次最完美的对话。
从型制设计到胎釉选择,从人体工学到手感唇感,从茶汤容量到尺度把控、从聚稥挂香到汤感衬色,六个月来,我与课植无一不深究至极,或者应了课植的那句话,“茶没有玩到一定程度不会讲究器,器没有玩到一定程度不会深究茶”。
 
紫者与课植的六个月的孕育,岚珀诞生,选用岚字隐喻古树茶生长的云雾之境,珀则是如玉般的光华。
 
这就是茶人的折腾
毋需更多言语,作为茶人的我,无比惬意。
茶与器,在一起!
 
作者:茶妹妹
日期:2024-01-12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