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易武镇,被政府打造为“特色旅游小镇”,但真正能从遗迹中一窥易武过往辉煌的,只有易武老街。易武老街目前只剩下约50米长的街道,古老的石板路上印着茶马古道的痕迹。
易武——茶中王后
“班章为王,易武为后”,大概每一个普洱初入门的人都听说过的一句话。有茶人说,班章与易武,不存在可比性,因为班章是一个寨子,而易武是一个茶区,包含了刮风寨、落水洞、麻黑寨等众多著名的寨子,范围更广。确实,但我们可以更多地从两者的口味、风格来理解这句话。
班章为王,是指班章的茶气十足,刚劲有力,尽显王者霸气;易武为后,更多的是表达易武的茶极具有国母般的尊贵荣显,却又不其阴柔、圆润气质。
易武的茶有大同,即:香气浓厚而沉稳,汤感柔软、甜美、稠糯,如丝绸般顺滑,也如“美女蛇”般妩媚;但大同之下又存在着众多“小异”,每个寨子之间的香型、柔软度、苦涩平衡、回甘快慢等,各有特点。
易武的大同与小异,共同演绎着“茶后”易武百变回婉的内质,“茶后”的声誉毋庸置疑,地位也绝难以撼动。
车顺号门前
易武镇——普洱集散之都
杨聘号易武设有多个初制所,前日前往刮风寨初制所时,为着亲身见证易武的神圣与深邃,我们来到易武镇上。
易武,在普洱茶史上,是怎么也无法跳过的浓重一笔。众多史籍中记载,易武在雍正至乾隆六十年间到达鼎盛时期,年产茶高达7万担,“山山有茶园,处处有人家”;而从道光二十五年至民国年间,易武茶业兴旺,一度成为古六大茶山的茶叶的集散和交易中心。
繁荣时,易武街上商铺成连,茶庄成集,马帮云集,茶商来往不绝,绝对一派兴旺。尤其成为贡茶指定之地后,成万石屏人涌入易武,做茶的营生。产量之大,甚至易武本地的茶叶已无法满足需求,这个时期倚邦、革登、蛮砖等多地的茶菁均运往易武进行加工,著名的“七子饼茶”也由此而来。
作为普洱集散之都,易武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连接着遥远的帝都,并且由于靠近老挝等边境,打造了通往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印度等国的多条国际线路。
如今的易武老街,古老青石板路只有五六十米
易武老街——繁华已逝,茶魂不败
如今的易武镇,被政府打造为“特色旅游小镇”,但真正能从遗迹中一窥易武过往辉煌的,只有易武老街。易武老街目前只剩下约50米长的街道,古老的石板路上印着茶马古道的痕迹。
易武老街承载了易武的辉煌过去,哺养了众多的老茶号,如传说是最早茶庄的同兴号,闻名至今的车顺号,以及福元昌号、同庆号、元泰丰等众多茶庄。这些老茶号有很多已经岁月冲淡,有的则仍在传承。
我们来到易武老街,大中午的没几个行人,倒是有几个小孩在门口吃着冰棒。当头一间是易德昌,门匾被翻新过,但大门紧闭。在老街的中间段,同兴号与元泰丰在街道的两边斜面相对,两家的大门敞开着,里面仍住着人家。同兴号当门一间厅里,架子上放着很多饼茶,里面一间则放着一张陈旧多年的茶桌,茶具随意摆放着,像是刚喝过不久。
我们绕着老街走了一圈,发现大多的家庭里还都小作坊式的做着茶。午后的阳光下,庭院里用簸箕晒着毛茶,院里空无一人,安静得有些寂寥。
家家的小作坊式传统制茶还在继承
根据我们粗粗目测,易武老街如今有茶号十数家,大多仍在做茶,譬如同兴号、元泰丰、福元昌号、易武乌金号等,其中也包括闻名遐迩的车顺号。
车顺号创始人车顺来在给道光皇帝进贡茶时,易武的茶得到皇帝的赞赏,遂赐了一块牌匾“瑞贡天朝”。这块牌匾如今仍然悬挂在车顺号这间老宅子的门前。在2005年,有人抢着注册“车顺号”与“瑞贡天朝”这两个商标,当时的车顺号已停止了做茶。注册公示期间,车顺号的第五代传人抢回了商标,才继续做起了祖上创下的老品牌。
车顺号里间,一位妇女在挑拣着毛茶,庭院里晒着满满两簸箕的玉米,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金黄金黄。另一家老宅子前,一位白发老人躺在门前的躺椅上休息,村里的小狗在懒懒得晒着太阳,见了生人也不紧张。
整个村子,显得宁静、祥和、悠然,往日的繁华、热闹早已不再,只有古老的宅子,家家户户传出的茶香味,才能让人联想到这里曾经的耀眼成就。
易武老街,这里的茶魂,相信会像环绕村子周围的茶山一样,万年常青,永垂不败。
来源:杨聘号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