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紫砂壶横空出世以来,就以其返璞归真的质感以及“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繁多式样深入人心,而且,在壶的泥坯上挥刀疾书,雕刻 山水、花鸟、飞禽、走兽、书法、印章,使得紫砂壶成为一门繁复的艺术工程。应该说,紫砂壶茶具在明代才算进入了兴盛期,尽管紫砂陶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 宋,甚至更早。不过,彼时的紫砂陶艺与茶关系不大,充其量也是一种取水盛水的器具,明代散茶的兴起以及撮泡法的流行,才使得具有良好实用功能的紫砂壶真正 流行起来,并且以俗入雅,以平出奇,不但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欢,他们自己也参与到壶的设计制作中来。
紫砂壶的流行,堪称明代的文化事件。
明代的诗词绘画里,就有不少咏赞、描绘紫砂茶壶的,如文徵明的“旋洗砂罐煮涧澌”、徐渭的“紫砂新罐买宜兴”。然而,今天的紫砂壶已经不仅仅是茶具,而是一 种收藏,更与奢侈品有关。任何事物总有物极必反的时候,世人过分的热衷反而打破了紫砂壶原本平静的世界。更糟糕的是平静被打破,随之而来的就是乱象丛生, 这也是它离茶的本义越来越远的根本原因。
不过,所有的纷扰都无法改变茶与紫砂最初相遇时的曼妙与美好。所以,择一良辰美景,躲在古画里看紫砂,别有一番风味,这风味,是安静的,也是沉寂的。
如果说明代中期文人画家王问的《煮茶图》里出现的那把提梁壶开了紫砂壶入画的先河,那么,随着紫砂壶的普及与流行,它渐渐地成了画中常客。浩繁庞杂的画册里,边寿民的《紫砂壶》可能是最早开门见山地以紫砂壶为题的画作了。
《煮茶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王问(1497—1576年),江苏无锡人,明代画家。此画是继王绂《竹炉煮茶图》后的又一以竹炉煮茶为题材的画。煮茶 炉是 竹炉,四方形,炉外用竹编成。画左边一童展开书画卷,一长者正在聚精会神地欣赏看。描绘了文人煮茶阅卷的情景。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知道明朝早期,已用紫砂 大壶煮茶。
边寿民(1684-1752),江苏淮安人,扬州八怪之一,工诗词、书法,画山水、花鸟,尤为擅长画芦雁。他的《紫砂壶》是《白 描花果小品》册页里的一幅,作于乾隆二年(1737),现藏于扬州博物馆。画里有西洋画素描的影子,既非纯粹的块面明暗处理,也非中国工笔画的晕染,而是 干笔淡墨略加皴擦,边缘以线条勾勒,茶壶的质朴之美,一下子就出来了。《紫砂壶》上题:古人称茶为晚香侯,苏长公有烹茶诗可诵。下录苏东坡茶诗一首。并钤 白文印二,其一为“茶熟香温且自看”,其二为“寿民”。
明清画作里,出现最多的紫砂壶是提梁壶。唐寅《事茗图》里的桌案上置放的就是紫砂提梁壶,仇英《松溪论画图》里炉上架着的,也是。还有蒲华《茶熟菊开图》,正中央也是提梁壶。
《事茗图》是山水人物画,描绘了文人学士悠游山水间,夏曰相邀品茶的情景:青山环抱,林木苍翠,溪流潺潺,参天古树下,有茅屋数间。茅屋里一人正聚精会神 倚案读书,书案一头摆着茶壶、茶盏诸多茶具,靠墙处书画满架。边舍内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舍外右方,小溪上横卧板桥,一人缓步策杖来访,身后一书童抱琴相 随。画卷上人物神态生动,环境优雅,表现了主人客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松溪论画图》是中国明代画家仇英的国画作品。该画为绢本设色,纵60厘米,横105厘米,吉林省博物馆藏。此幅左侧画苍松巨 岩,临水平坡上,有二老者席地而坐,欣赏画卷,还有二童在树下汲水煮茶。人物形态准确生动,形神毕肖,颇有生活情趣。山石采用“小斧劈”皴法,方硬嶙峋, 富有质感。画面意境清旷,静中见动。
画家在《茶熟菊开图》画面的中央画一提梁茶壶,开门见山点明画事主题,复于壶后勾勒出玲珑奇出的太湖石,卧于纸上,两朵盛开的菊花摇曳生姿。作者仅以墨及淡 彩设色,画面简洁素雅,清新袭人,“茶已熟,菊正开。赏秋人,来不来?”这里画家用类似童谣的语言,问读者:谁是知音,能与之烹茗品菊,共赏佳秋?
陈洪绶绘有多幅以茶事为题材的作品。《闲话宫事图轴》作于老莲的晚年,是明亡后的作品。这幅作品画的是东汉末年的一个故事,汉平帝时的伶元是一位音乐家,曾 做过河东都尉,其妾樊通德熟悉成帝时赵飞燕宫中的故事,因而作《赵飞燕外传》传世。此图画的就是伶元与其妾樊氏在一起闲谈昔日宫廷往事的故事。所谓“白发 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正是此画取意所在。画中描绘了茶人以石为凳,置茶盏于石板上。硕大的花瓶中一剪寒梅怒放。茗乳新沏,良朋知己,香茶间进,边饮茶边 闲话。如此幽雅的环境,把人物的隐逸情调和文人淡雅的品茶意境,渲染得既充分又得体。画风清新简洁,画面沉静而高古,线条勾勒笔笔精到,设色高古。此为老 莲生平不可多得的作品。观其《闲话宫事图轴》,至少能读出三点明代茶事信息来。
第一,明代茶的品饮方式流行撮泡法。明代 中国茶叶制作的主流由团饼茶改为散茶,改蒸青为炒青。由此,品饮方式也从末茶烹煮或冲点改为散茶全叶沏泡。图中茶炉上搁有一把单柄平底砂壶,炉旁又有一把 紫砂壶,显然炉上的壶是煮水,炉旁的壶是泡茶,两人手上的是品茶盏。这种撮泡法一直沿袭至今。
第二,紫砂壶茶具进入了兴盛期。宜兴的紫砂陶艺可以追溯到唐宋,甚至更早的东吴、西晋。但那时的紫砂陶艺与茶没有多大关系,或者只是一种取水盛水的器具。
第三,文人品茶讲究环境的选择与营造。《闲话宫事图轴》绘了一方自然幽雅的茶境,它的特点是人工中见自然。那可坐的怪石和当琴台的奇石,那张大芭蕉叶和盛开 的瓶插荷花,虽然都是经人工雕琢裁剪了的,但给人的感觉是自然清新的。明代文人追求茶境的文化氛围和归隐性质。徐渭在《徐文长秘集》中列出他所认为的最佳 茶境为: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娱,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冯可 宾在《岕茶笺》中也提出:“宜茶”的十三境:无事,佳客,吟咏,挥翰,倘佯,睡起,宿酲,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
《烹茶洗砚图》是 同治十年(1871),海派画家代表人物之一钱慧安于三十九岁时为友人文舟所作的肖像画。此画在两株虬曲的松树下,有傍石而建的水榭,一中年男子倚栏而 坐。榭内琴桌上置有茶具、书函,一侍童在水边涤砚,数条金鱼正游向砚前;另一侍童拿着蒲扇,对小炉扇风烹茶。人物线条尖细挺劲,转折硬健,师法陈洪绶而不 受所囿,其技法已臻纯熟,仪容闲雅,设色清淡,为清末海上画派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