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新闻 > 行业新闻 >
手工茶坊全程不落地手工初制所
       从2004年起,岩文一边继续普洱茶专业知识的艰苦学习,一边尝试着做茶。那些年很多新生代草根茶商都是这样过来的。因为喜欢茶,就去尝试收点料,倒腾下茶品,赚点差价,一方面可以跟爱茶的朋友分享一下做茶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赚点外快,这属于业余玩玩的茶贩子。但与他们不同的是,岩文在2006至2007年远离普洱茶的疯狂炒作,而是身体力行地深入到云南各个古茶山,了解各个古茶山的资源状况,这是非常难得的理智。在这样一个全民炒茶的疯狂年代里,很多新生代茶商因为炒作而被深度套牢,许多因此退出了茶行业,有的直到2011年才解套。
  他说:“04到06年自己收料,但觉得没有自己的品牌不行,就于2007年正式注册成立公司。07年是普洱茶最为萧条的一年,在市场最低谷的时候,古农正式介入普洱茶,当时资金少,从老百姓家少量收购毛料压饼后,主要销到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在那个全民疯狂的普洱茶时代,我们很淡定。到低谷的时候,老曼峨几十元一公斤,老班章两三百元一公斤,有点抄底的感觉。通过对云南各个古茶山的探索,岩文决定把一辈子献给茶山。”
  2007年到2010年,抄了普洱茶古树纯料的底的茶商很多。但自2011年起,云南知名茶山的毛料暴涨,很多茶商难以收到好料,古纯市场对他们而言,越来越玩不起,高不可攀的门槛,使之望而却步。随着大资本的不断介入,行业的大变局,行业的冬天之说,逐渐盛行,一边是大益茶、名山古纯茶价格飙涨,一茶难求,另一方面是终端市场普遍反映茶叶难做,茶叶卖不掉,形成可谓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直蔓延到今。之所以这样,其原因在于,普洱茶从2008年开始告别了普惠主义,只有掌握资源,做得专业的企业,才会受到市场嘉奖,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模式的企业只能赚点小钱,或者被洗牌出局,古农茶业由于最早深入到古茶山,做得早,做得精,做得专,不但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反而觉得上帝在垂青自己,订单大增,迎来了快速发展机会。
  通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古农茶业不是像许多同行那样,只是简单抄了普洱茶原料的底,而是深入茶山向茶农学习传统制茶技术,再加以改进,建立了自己的、从鲜叶至成品的全程核心生产制作技术,打造后现代的手工茶坊——全程不落地手工初制所。用传统与创新深度结合的工艺,竖立十多个知名山头古树纯料的标杆。用标杆型产品的过硬质量,赢得了终端消费者的青睐,打造出别人很难模仿的“顶级古树纯料”品牌,在全国发展了三万多名发烧级会员茶友。其过硬质量,来源于在云南各知名古茶山,建立了十多个“全程不落地手工初制所”,积极培养企业制茶骨干,从而深度掌控了从茶园、到加工与技术骨干等上游最宝贵资源,并向下游的营销与品牌文化塑造延伸,打造“新时代的百年老字号”,力求将普洱茶做成能传世的事业。
  成功是褒奖勤奋人的。深入茶山,掌控资源说起来比较轻松,但岩文为之吃了太多的苦,只有经过那个年代的茶人,才会深刻体会。岩文现在肠胃很不好,就是常年在茶山饥饿交迫,还得大量试喝新茶样,喝了太多浓烈的新茶,喝出来的毛病。一年四季蹲在茶山,回到昆明家里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他的孩子在上幼儿园小班,最想念的就是爸爸,岩文一回家,孩子高兴得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喊着爸爸接送其上下学,为此,岩文极其内疚和难受。
  古农最开初学习老百姓传统制茶的方法,是因为当时流行原生态茶的概念,老百姓自己做的茶在市面上很受欢迎。但是,老百姓制茶技艺很落后,不卫生,也被视为原生态的标志,有人专门找有火烟味的茶,说只有这个烟味才能证明是老百姓做的。云南的茶叶不能老是把原始与落后作为卖点,要对原生态进行扬弃,保留优良传统,改进传统的弊端,才能迎合健康的时代主流,否则云南茶产业是做不大的,迟早会因为质量与卫生问题而被消费者抛弃。深谙这点的古农茶业,师法茶农,但不囿于传统,进行改良升级,创造适合时代需要的,品质过硬,卫生干净的传统手工茶。这就是古农的“后现代手工制茶实验”——打造全程不落地手工初制所”。
  岩文说:当时,老百姓制茶,多在家里完成,一口漆黑的不太清洗的锅,炒茶与生活煮食一起共用,鲜叶随意堆地上,晒茶在房前屋后的地上,到处都是猪、狗、鸡等家禽在游荡,晒好的毛茶随意放家里,天天吸着各种家庭生活烟火异杂味,这是人们觉得普洱茶非常不卫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师从老百姓,从专业理念角度,不断尝试与改进,摒除老百姓制茶的不足,提出全程不落地的全手工制茶工艺要求,从鲜叶采摘、收鲜、晾鲜、炒茶、揉捻到晒干的全过程,我们都有一套专业严格的标准。”
  2008年,古农投资二十多万元,在布朗山建立第一家全程不落地手工初制所。“初制所用专业的炒茶灶,灶口是斜的,鲜叶抛上去容易滑下来。锅大,炒的量更多点。直径1.1米的锅,一天可以炒一两百公斤鲜叶。炒出来的茶叶,无臭青味、烟糊味等异味,更干净,更卫生。我们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改进。当时,布朗山找不到打斜口灶的师傅,我与布朗族兄弟一起摸索打灶。这样一来,把自己搞成专业的打灶师傅了。当地很多人前来参观这个新玩意,向我们学习如何打灶与制茶。打灶师傅也被人高价请去打灶。这是当时相对规范的初制所。”岩文针对自己的改良自豪地说。
  除了专业炒茶的灶与锅,古农设计了专业的簸箕和木架。“用于摊晾鲜叶的簸箕也是特意定制的,很贵,以前是20多元一个,现在涨到了五六十元一个。这是经过我们改良的“网眼簸箕”,在勐混定制的,叫老百姓编,通风透气,便于鲜叶走水,避免闷捂到鲜叶。因为是全程不落地,装茶叶的簸箕放在架子上,最开始用木架,用钉子钉,会歪来歪去,不牢固,后来改成铁架,可长期用。”
  日光晒干是做普洱茶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古农改用竹子搭架子,离地晾晒,通风透气,茶叶能及时干燥,更卫生,建盖起独立作坊,远离公路和居民生活区,解决了异味源污染问题,做出来的茶叶品味纯正,质量优良。为了能让太阳直接自然干燥茶叶,我们不嫌麻烦,不用透明大棚,遇到下雨,总是得搬出搬进,但这样晒出来的茶叶,散发着普洱茶独特的浓浓的太阳味,品味醇正,阳刚而有活力。”
  布朗山的专业初制所做出影响力了,主推的老曼峨茶品,从2004年至今从没间断,成为了业界发烧茶友们津津乐道的标杆茶品。古农茶业决定在其他知名茶山进行复制。从08年开始,古农先后从澜沧江中下游流域的上段邦东、中段勐库、下段版纳,建立了10多个初制所,解决了从树上的鲜叶到杯中茶叶的全过程,所有环节均由古农全程制作,形成了可溯源的标准化核心工艺。这是食品安全的需要,打造顶级古纯产品的支点,
  通过建立初制所,古农领悟到专业团队的重要性。初制所的制茶工人开始都是兼职的,要经常回家照顾家务,耽误时间不说,在技术与质量上也很难达到古农的要求。因此其决定打造专业化的生产与技术团队,进行专业化运营。他们在当地聘请年轻人专职上班,手把手教技术,穿上统一的工作服,戴上口罩与手套进行操作。古农几年来,培养了上百名制茶师傅,这些人都成了当地的技术骨干。古农靠的是使命感、荣誉感留人,竖立一个大家长期为之奋斗的事业目标来推动团队建设。
 

作者:佚名
日期:2018-07-31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