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壶的“瑕疵”
普洱茶
 
   紫泥紫砂泥能被称为“五色土”,很多发色就是铁在高温下氧化还原的结果,是紫砂泥就会含铁,烧制到位就会有铁熔点出现,这是非常正常的,是紫砂陶的性格。有人因为铁质退货,也有人没有铁质不买。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紫砂陶独有的“瑕疵”。
 
   原矿紫砂泥在烧制时常常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瑕疵”,这是紫砂泥材质的特点,砂性越强的泥料,出现瑕疵的概率越大。如果要烧制到位,也就是说要烧到一定的结晶度,出现瑕疵的概率就非常大了。所以现在的壶是越来越生(烧制温度不够),这与市场有关,谁都不愿意接受瑕疵,真假优劣不重要,好看就认为工好。其实,无论价格(几百元和几百万元的壶一样),只要是纯正的紫砂泥,就会有存在他独有的“瑕疵”。
 
   【泥色不匀】
   主要原因是接壶把、壶嘴时用的脂泥与身筒泥片的密度不同,接嘴、把用的是脂泥,接好后进行细节线条梳理,填补的泥料比做壶的泥料软一些,比脂泥硬很多,是一个泥团(陶手叫烂泥),同样泥料干湿程度不同,内部的砂和浆的比例也有所差别,因此后期烧制时候在窑火内反映也会有所区别,所以很多壶接嘴、把的地方会有颜色不均匀的走刀线条。清水泥、红皮龙这种现象出现概率大些。
 
   【花泥】
   成品泥放置时间长,紫砂泥料内外湿度不同、铁质聚集、表面贴近塑料纸的地方和空气接触反映等原因造成。所以,放置时间长的成品泥在做壶前,最好是重新炼一下,或反复锤炼。通常在壶烧到结晶前,就是有花泥现象也是非常轻微,大多数情况下是在烧到结晶后才出现花泥现象。所以,对有花泥现象的壶不要排斥,那是真正的紫砂壶,那些纹理初看上去难接受,其实养养会有另外一种美。
 
   【灰爆】
   是因石灰岩颗粒夹入紫砂料里,高温时变成石灰而彭胀,由于砂料缓冲力非常小而爆飞,形成灰爆。
   形成表皮裂纹或裂缝的根本原因是砂性强,粘性低,制作完成后,随着坯体逐渐干燥,壶表面会形成裂丝、裂纹,有些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这类壶烧成后不会漏水,也是砂性足的性格之一。
   出现这种情况的泥料一般是泥料砂多浆少,四十目到六十目的砂料中出现较多,主要是烧窑方法和窑中气氛导致的。如果窑中升降温过急,大的颗粒会因内外温差力大而炸裂,出现起泡或爆疵。有些泥料虽然细,但是也偶尔有大颗粒存在,所以也存在这个概率。
   形成跳砂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烧制时壶身因收缩,砂粒与砂料间没有缓冲,粘结力最小的那粒砂受挤压而蹦出。从这点看,有跳砂现象的壶大多是纯正的紫砂泥。要想消除跳砂现象,非常简单,在泥料里多加点脂粉泥就行,虽然不会跳砂了,但泥品同时也下降了。 
   铁黑:是指在壶表皮下因高温熔化但还没有析出的铁质。
   铁熔:是指已经熔化并析出表面的结晶铁。
   原矿纯正的泥料在烧到一定温度时,大多会出现铁黑、铁熔现象,出现铁黑的紫砂泥比较普遍,一般泥料品质不会很差。能出现铁熔的泥料只有原矿有,而且还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泥料必须经分筛过的纯砂粒,或是脂粉含量非常低。二是不管是嫩泥或硬砂泥,泥料必须烧到基本结晶,就是说要把泥烧到结晶成紫砂壶。从这两点看,有铁熔点的壶,绝对是上乘品质的泥料。形成铁黑、铁熔的原因现在还没有科学论断,但可能与原矿矿料的纯正性有关,回过头来说,哪怕是原矿最好的矿料,如果炼的不纯,也不会出铁熔点。
   目前已知的第一部专写紫砂壶的专著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紫砂壶的起源时间定格在明金沙寺僧。而“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诗句又将时间往前推了数百年至北宋。手握一把紫泥小壶,回望历史,横隔着重重迷雾,心底却真实地感受着一份文化的厚重。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每读此句,都会强化紫砂泥料珍贵的印象。五色之土:紫泥、红泥、本山绿泥蕴于丁蜀,真乃天赐膏壤,令爱陶者艳羡和追逐。把玩茶壶的人能把泥料弄得相当透的,特别是一眼便有定论的高手级玩家,我一贯很佩服。在我看来,泥这东西,特别是有些泥的美丽叫法,连制壶大师都云里雾里的年代,更是让我心中惊叹不已。看泥,需要识别泥的经验,好泥是有紫砂独特的颗粒感的,而且有其特有的润泽之光。每看到一把茶壶,总觉得它来之不易,从开采紫砂矿石开始,要经过:选矿、摊晒风化、碾磨、吸铁过筛、浸泡、陈腐、炼泥等工艺流程。其中炼泥相当重要,好的炼泥师傅炼泥是有着其严格的工艺流程与标准的。据我所知好料,是用清纯的泉水来炼制。每每听到有人说,“我这把壶的料是80年代一厂的老紫泥”,我总是会心的一笑,我明白那言语间透着的炫耀与开心。其实这一个“老”字说的就是陈腐。陈腐时间是一把壶珍贵程度的一种体现,亦有人称之为“养土”,陈腐的时间愈长的泥当然愈好,可提高可塑性和烧成后的温凝润泽度,减少壶坯阴干过程中的开裂。
   说到泥,我也想说到养壶,我很少专门与人讨论养壶之事,因为我觉得没有那么大惊小怪的,只要泥好不经意间它自然会有变化,自然会锋芒显见,那么这种变化又何需那么刻意而为之呢!
 
作者:玲儿
日期:2023-07-08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