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宜兴窑场,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的,1911年辛亥革命,满清覆亡,次年,中华民国肇建。在此时期,宜兴地区的紫砂壶生产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后,已经慢慢走向专业分工的道路,从采矿、磨泥、制坯、刻字、装烧、包装、销售,俱由不同的熟手各自执行。当时蜀山、丁山、汤渡和川埠一带的沿山居民,可说是“家家制坯,户户捶泥”,而较大的紫砂窑户更纷纷在上海、杭州、天津等交通运输要津开设紫砂陶器店,例如大家熟悉的铁画轩、吴德盛、陈鼎和、福康等商号俱是。民国四年,上海“利永陶器公司”的技师程寿珍所制作的掇球壶、仿古壶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中获奖。民国十年,紫砂陶业者开始采用金钢砂磨光技法,将紫砂壶表面抛光成玻璃相的镜面,时称“车光茶壶”,广受东南亚各国欢迎。随后,在民国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一年,紫砂茶具先后在国外各大博览会中获奖。这一时期的紫砂相关从业人员约有六百余人,细货茶壶年产量为八万余件,除供应国内市场外,并远销海外各国。民国二十五年是宜兴陶业历史上最为鼎盛的一年,当地的龙窑总数高达七十六座,全年共烧了四千七百四十窑次,光是普通茶具的产量便达二百万件之多,而各类细货的工艺产品如茶壶、花盆、瓶鼎等也高达二十万件。